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2013-05-10杨晓杰
杨晓杰
【摘 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自近代报业的崛起到今天新媒体的勃兴,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与社交方式、价值观念在大众媒介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动范围窄化、语言表达成人化、消费需求异常化等等,媒介这把“双刃剑”使成人与青少年儿童的界限难以明辨。为此,优化大众媒介,推动青少年儿童世界的回归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成人化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有力的修辞工具,它促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鳞次栉比的“小村落”,世界各国在每个人眼中不再陌生。也正因为有了它,使大众的学习工作方式、求索与创新精神、时尚与风气的弘扬、价值观念的修缮、悠久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了量与质的飞跃。而青少年儿童作为大众的一个分支,受其拟态传播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其自我属性与社会属性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值得每一位有良知的媒介经营管理者深思,值得每一个家庭在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一、大众传播媒介与青少年儿童世界
17世纪初定期报刊诞生,从此,随着从政论报刊、政党报刊的萌芽,到廉价报刊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与获取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印刷信息传播代替了传统而漫长的口语信息传播走入受众的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古登堡璀璨的光环,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成功,从而推进广播的诞生,大众传播媒介再添新丁,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其形式让受众耳目一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大众不再满足只听到声音,更希望在此基础上获取关于声音中所描述的人与物的虚拟再现。1926年1月26日,贝尔德发明了能够传输和接收图像的设备,声画兼备、视听结合不再是传播梦,电视真正的诞生了。电视的出现使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受众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生动。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与电视,从传播模式上看都是点对面的传播,受众对信息接收的方式是推而不是主动地拉,为了改变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模式,20世纪末发明了用一个超链接网络就可以有效的组建电脑信息网络,也就是应用广泛的万维网。互联网作为一个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正在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加之手机媒体的普及,二者珠联璧合,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注入新的能量。青少年儿童是大众媒介的主要参与者,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主要代言人之一,他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大众媒介所改变。
抛接石子、跳皮筋、捉迷藏、丢手帕等等,这些对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都是儿童时期耳熟能详的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在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今天正在逐渐消失。每一种在大众媒介影响下出现的新社会问题,都使家长对青少年儿童多了一份担心。例如:读书看报为什么使孩子略显孤僻?收音机里的俗语是不是太多了?电视里怎么又那么多的暴力镜头?网络上那么多的色情暴力信息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只因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相比更加脆弱,家长的担心在所难免。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与使用使永久的童年消逝已成为客观必然,成人化的青少年儿童已屡见不鲜。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儿童成人化塑造的表现
世界是在大众媒介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逐步步入现代化的,这主要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自身蕴含梦想、传递、监督、娱乐的元素。这些要素为青少年儿童成长注入了一定的正能量,但是,毕竟大众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交互中的参差不齐,也使青少年儿童的世界更加成人化,正可谓毁誉参半。
(一)活动范围窄化
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去看、去听、去发现。想必这是大部分家长所希望孩子拥有的一种成长环境。在这个真实大环境中,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悟与感受,性格会更加开朗、性情更加温和,为将来能融入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青少年儿童活动的范围逐渐窄化。他们成长的空间只是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只要有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他们就可以拥有一个虚拟的大自然,毫无拘束的畅游其中,任意的哭、任意的笑、任意的玩耍,没有人干涉、约束。这样的世界与成人生活的世界相差无几。因为成人在工作活动之余,想找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使自己放松,寻找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回归自我。而孩子们在“媒介容器”里,会渐渐形成成人化的思想、行为、心理,是名副其实的“假大人”。
(二)语言表达成人化
网络曾流传一段视频,即9岁小男孩杨心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的演讲。他的演讲内容上至国家政治下至人情世事,其形势与内容,让成人自愧不如。“妈妈,你穿这件衣服很性感,一定要买呀。”这是一个5为孩子送给妈妈的建议。这些儿童表达成人化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是受新技术催生的大众媒介的影响使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参与到媒介中去,在媒介的世界里他们看到了更丰富的成人世界,并作为一个新鲜的事物加以学习、模仿。总之,大众媒介使成人与儿童语言表达的内容与方式的界限渐渐消弭。
(三)消费需求成人化
雪纺、蕾丝、豹纹等服装的时尚元素本是成人服装的点缀,而如今随意走进一家儿童服装店,有这些时尚元素的儿童服装琳琅满目。青少年儿童使用的书包、文具盒等都有卡通美少女接吻的图案、有红太郎和灰太狼拥抱的图案。这些无非体现了儿童的消费正在成人化。
儿童形成此种消费需求,大众媒介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是重要的因素。随意打开一张报纸,会有各种宣传奢侈品的广告、打开电视机各种儿童食品的广告、服饰广告、成人减肥广告、保健产品的广告应接不暇。这些成人化、追求品牌的广告无疑对孩子的观念与消费需求产生了影响,毕竟懵懂无知的孩子还对这些内容没有抗过敏能力。
(三)娱乐形式成人化
随着青少年儿童对手机、网络媒体的熟练的使用,“网络依赖症”已经不再是一种成人专有的“精神障碍疾病”。因为他们的娱乐方式不再是跳橡皮筋、捉迷藏而是形式单一、内容丰富的网络游戏。青少年儿童自控能力较差,上网时间较长,不上网会感觉无助与无聊,不喜欢和外面的小朋友接触,娱乐指向过于单一,并由此致使青少年儿童逃学、厌学、注意力无法集中、意志力薄弱等现象出现。大众媒介的出现使虚拟的娱乐方式多样化,但同时也使青少年儿童本真、现实的娱乐方式正在淡出他们的生活。
三、优化传播媒介内容与青少年儿童世界的回归
青少年儿童具有好动、好玩的天性,但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改变了青少年儿童传统而真实地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这其中不乏正面效应。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为推动青少年儿童世界的回归,大众传播媒介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传播内容。
大众媒介应淡化花边新闻、暴力犯罪等内容的报道,合理开发游戏。报道与播出内容应以不同的智力与思维水平标准分层,在把关中尤其是要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即对传播内容质的控制。同时,推进青少年儿童世界的回归,单凭大众媒介的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这需要借助父母辅助儿童合理使用与接触媒介的次数,即量的把关。最后,相关媒介管理部门应呼吁和加强媒介立法,限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传播,为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构建一个纯洁而有益的大众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卜卫:《捍卫童年》[J],《读书》,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