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
2017-07-13杨懿凡
杨懿凡
摘要:《童年的消逝》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写作出版。作者认为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模糊了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线,最终导致童年的消逝。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对儿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呼吁全社会应采取措施,遏制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童年;童年的消逝;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N948.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04-03
一、对《童年的消逝》的概述
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主要表述“童年”的消逝及原因。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宗教权力膨胀,“识字文化”沦为少数人的特权,很少有人有阅读的能力。知识上的几乎无差距使群体细化难以为继,也没有分离机构对群体加以限制,此时的孩子与成人有同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纪的客观条件下并没有明确产生。童年的概念随着印刷术的诞生被提出。印刷给阅读带来了深刻影响,印刷技术的广泛采用,使知识垄断被打破,掌握成熟阅读能力的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距离加大,“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至此童年的概念才正式产生。电子时代的到来宣告了童年概念的消逝。作者认为电视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会导致人类认识的倒退。印刷文字要求读者对内容有积极的思维反应,而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则只动用人的感觉而非思考。阅读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将人群区分开来,而电视从形式到符号都没有排他性,“看电视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也不开发任何技能。”。电视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儿童在接受的信息上也与成人并无二致,儿童通过电视机屏,了解到了成年人特意隐瞒他们的信息,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让童年的概念受到了动摇。电视“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吸引观众,因此,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现存的事情播送完了,只有开辟新的领域才能让内容不落俗套,于是猎奇的、博人眼球的、口味独特的内容“一览无余”地出现在观众眼前,不加选择地传播,“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全部内容”,这也意味着他们像成人,或者说至少像成人一样,他们已不再是儿童。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阐述媒介像电视一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改变了人们思考的内容,使童年和成年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并指出“虽然经济、政治、思想形态、宗教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影响童年的进程,使之变得重要或不重要,但他们不可能创造童年或者把它一笔勾销,只有识字文化,它的存在或不存在才具备这种力量”■。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促进了童年的消逝,作者在最后指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二、对当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的分析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开办专业的少儿频道30多个,全国地级市以上的电视台全部开办了少儿栏目,儿童电视节目出现了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同时,儿童节目也出现日益严重的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成人化。儿童节目中特别是选秀类电视节目,儿童服装设计越来越时尚,小女孩穿露背装、穿网袜,小男孩穿西服,打领结,孩子被打扮成成熟的小大人模样,成人化倾向明显。
2.行为举止成人化。在一档火爆的电视选秀节目中,一名7岁的小女孩穿着笔挺西装,打着黑色领结,把周立波模仿地惟妙惟肖,作风成熟老练、神态严肃镇定,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荡然无存。不仅少儿选秀节目如此,儿童动画类节目也越来越成人化,动画片《熊出没》就曾因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被央视曝光。
3.语言成人化。语言成人化现象在儿童节目中较为普遍。有一个宝宝秀之类的娱乐节目,男主持指着女主持人问小宝宝:“喜不喜欢姐姐啊?”宝宝回答:“喜欢。”男主持又问:“长大了想不想娶姐姐啊?”宝宝幼稚地回答:“想。”女主持人马上说:“那我等着你哦。”场下一阵爆笑。还有些少儿选秀节目中,孩子个个出口成章、微言大义,平时的孩子气都烟消云散,说“大人话”、说“大人喜欢听的话”,是目前儿童选秀类节目很普遍的现象。
4.节目策划成人化。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多是节目制作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历,以成年人的眼光、心理及逻辑判断能力,去创作儿童电视节目,在外形包装、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话题设置等方面,不免带有成年人的痕迹,也不乏有些少儿节目制作人,为了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在利益的驱使下,节目出现了一些低俗、媚俗的现象。
针对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很多业内人士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和不安。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对儿童节目的成人化倾向就曾表示了极大的担忧:“每次看到小孩子穿着暴露的服装,扭动身体,跳着热辣的反映男女情爱的舞蹈,我都感到很心痛。这本不是孩子应该有的状态,完全是大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打造孩子。我们的孩子已经沦为成人娱乐的附属品。
三、儿童节目成人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儿童节目出现成人化倾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儿童本位意识”。所谓“儿童本位意识”是指节目创作者在创作时存在为特定群体——儿童作为观赏主体的意识和观念。儿童本位意识需要儿童节目制作者,以儿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去创作儿童节目,并把这种意识体现在儿童节目创作之前、节目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播出之后产生的效果,也要由儿童观众进行评价。由于儿童节目制作者缺乏扑下身子、降低身段为儿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儿童节目的制作、引进和推广上,很难做到与儿童观众平等地交流,很难做到以儿童的视角,对一个节目做出审慎的判断,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喜好、分析能力对节目做出假设性的推断,节目也就不可能完全地体现儿童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很容易导致儿童节目带有成人化印记。
2.把儿童当作吸引受众的工具。电视台作为传媒组织,是“注意力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沉重的经营目标压力之下,具有提高收视率、点击率的内在冲动,需要持续不断地制造出新的看点、卖点,以迎合市场需求。有些儿童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就是制作者利用了儿童和平时形象的巨大反差,来吸引受众关注的。天真、活泼、单纯本是儿童的天性,但经过程序化的训练,儿童在节目中说着成人化的语言、跳着成人的舞蹈、穿着时尚的衣服,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刺激,在节目制作人的引导下,孩子们变成了娱乐的对象,被媒体当成了吸引受众的工具。
3.监管力度不够,是儿童节目成人化的重要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家长制传统的国家,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出台,但全社会理性关注儿童、保护儿童的环境还远没有形成。对儿童电视节目的监管主要靠行政手段,监管的依据是二十年之前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条例已同我国繁荣发展的电视事业不相适应,针对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虽然也出台过像2015年《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但这些规定都是部门规章、行政性指令,监管的长效性、强制性和震慑性远远无法与法律相比,大多是事后的监管,缺乏预见性的约束,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违规后只是采取行政处罚、停业整顿等措施,入刑的案例很少,违规成本非常低,监管难以取得令大众满意的成效。
4.家长的过分参与,助推儿童节目成人化。儿童教育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其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可替代的,在儿童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有些家长把孩子上电视视为一种荣耀,根本不考虑表演节目的内容,参加这样的节目对孩子心智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不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盼望孩子成名成星等功利化的心理支配下,主导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表演等,为了给孩子提供展示、锻炼、增强自信的机会,不与孩子商量,肆意地让孩子参加各种选秀类节目的筛选和表演,无形之中,家长扮演了儿童节目成人化大力推动者,在给予孩子无限爱的同时,使孩子受到了伤害。
四、儿童节目成人化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
儿童节目成人化违背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对孩子的影响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有显现的也有潜在的。
1.影响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善于模仿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非常弱,是儿童行为的最大特点。在儿童认知能力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认知和判断完全依赖于外界环境。如果少儿节目带去的是太多的成人化信息,不符合年龄的穿着打扮、才艺表演、谈吐行为等,儿童的成长环境就会受到严重污染,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儿童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儿童天真、好奇、思维奇特等最美好、最珍贵的品质就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儿童养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特别是电视节目中成人社會的自私自利、追逐名利、爱慕虚荣等诸多不良甚至错误的行为,也会在儿童中广泛传播,会对儿童的日后成长造成较大影响,有可能误导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2.抑制儿童的个性发展。童年天然地具备无限想象力和无所不及的“怪想法”,儿童节目成人化,按照成人的思维设计并展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引导孩子按照成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认知的真实表达,就会严重扼杀儿童天然具有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原始冲动,影响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都是极大的摧残。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韩海英说: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有他自己的成长任务。如果内心人格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等到青春期或者成年人后,孩子就可能会比较混乱。
3.拔苗助长,加剧童年消逝。“如果童年消逝是不可抗拒的结果,那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认识到技术(指电子技术主要是电视)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弊端,并能试图规避,扬长避短,那么《童年的消逝》便具有了未来的意义”,尼尔·波兹曼在三十多年前就预见性地认识到电视技术发展会导致童年的消逝,并呼吁人们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这一弊端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对其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电视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机构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引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添加了很多成人化的倾向,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加剧童年消逝的进程。
五、对避免儿童节目成人化的建议
儿童节目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节目成人化对儿童成长非常不利,解决儿童节目成人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政府、媒体机构、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可以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台我国广播电视方面的法律,规范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加大对违反儿童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电视台的违规成本,建立以法律监管为主要手段的长效治理机制。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事前、事中与事后全方位管控体系,事前加强审核,事中加强管控,事后加大处罚力度,增强行业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建立以法律为主,以行业监管为辅的立体管理体系。
2.准确定位,把握儿童视角。一是准确定位,少儿包含了不同年龄阶段,年龄不同,孩子心智发展、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差别很大,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少儿节目要准确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儿童节目适应性。二是选准视角,儿童作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在语言、心理、认知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儿童节目只有按照孩子想法进行编写、按照孩子的行为特点进行拍摄、按照孩子的喜欢的方式呈现、按照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进行合理推理,才能切切实实地避免“成人化”的不良倾向,使少儿电视节目真正贴近少儿,反应少儿,让儿童喜欢,才能让少儿电视节目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3.力戒過分商业化,弘扬高雅文化。我国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双重职责,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忽视社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必然导致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商业化泛滥,导致节目成人化、庸俗化,甚至出现危害儿童人身安全、故意制造恐惧等不良行为。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服务教育的功能,节目内容要有精神内核,要建立在符合儿童收视心理和审美特点基础上,强调回归本真,寓教于乐,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弘扬高雅文化,提升儿童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坚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4.家长要做好儿童的第一保护人。家长成为电视节目成人化的助推者,可以肯定地讲,都是家长为了爱孩子,在无意之中出现的结果,但有些家长并不明白,真正的爱却是要远离浮躁,需要家长静下心来尊重和呵护孩子的内心情感,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要真正把孩子当孩子,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功利心,肆意违背孩子微弱的意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做好儿童的第一保护人。
六、结语
在信息媒介高度发展的时代,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包括儿童电视节目在内的所有媒体的责任,同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但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得会越来越好,为完成“记住童年”这一使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政协委员疾呼:还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真乐园[N].光明日报,www.jyb.cn.2017-01.
[3]海英博士说/从“限童令”看儿童真人秀对孩子的心理影响[EB/OL].health.sohu.com.2017-01.
Abstract:"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written by Neil Postman in 1982, holds that it wa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especially television technology that blurred the division of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which lea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With Chinese TV programs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continuously, the phenomenon of our children TV program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dultification also appears, which will do harm to children's growth. After reading"The Disapperance of Childhood",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have some reflections on measures help restrain this phenomenon, with the hope of creating a favorable media and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ildhood;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TV program for kids; adultification;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