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05-10李新龙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田径教练员安徽省

王 亮,李新龙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

田径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大项。安徽省田径队于1954年组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涌现出董荷、仲志强、丁志年、朱启贵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历届全国运动会上,安徽田径运动员共夺得金牌5.5枚,银牌6枚,铜牌12枚。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田径项目开始滑坡,队伍委缩,参加国内大赛,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参加项目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整体水平落后全国。近几年为促进安徽田径事业可持继发展,安徽省田游中心根据安徽省田径运动发展趋势和田径运动现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保证重点项目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潜优势项目,在耐力项目等一些小项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田径项目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田径项目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安徽省田径项目全省注册的运动员有2 025人,全国注册的有119人。从事业余训练的单位有:省级体育运动学校一个,现已并入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16个省辖市体育局所属的市体校,61个县所属的业余体校,其中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为安徽田径项目青少年训练基地。全省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省级70个,国家级传统学校四个。通过近两年对安徽省常规赛报名及获得前八名人数情况统计,合肥市,安庆市、铜陵市、芜湖市、宣城市、马鞍山市、阜阳市等七个开展相对较好,项目设置齐,参赛人数多。

2.2 安徽青少年田径竞赛水平状况分析

安徽省青少年田径运动竞技水平与全国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2012年全国16—17岁田径锦标赛上,安徽编制内参赛名额7人,实际参赛16人。共获得三块金牌,一块铜牌,排第14位,与前几年安徽省青少年参加比赛情况对比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应该说都有提升,但在2013年全国16—17岁田径锦标赛上,安徽省14名参赛运动员,未获得一枚奖牌,只获得团体总分四分,全国34个参赛单位,排第33位。从安徽省田径青少年常规赛情况看,运动员在常规比赛上成绩达一级标准的基本没有,只有在省运会年才会有较好成绩出现,分析原因,可能与年龄组设定较小、运动员训练年限较短、尖子队员少等因素有关。

2.3 安徽省青少年参赛项目情况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安徽省常规比赛相关数据统计,一般省运会年前(2005、2009年)参赛人数会达到一个高点,省运会后为低谷年(2003、2007年),参赛人数下降。2010年安徽省第十二届省运会结束后,我省田径青少年参赛人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这与安徽省田径游泳中心在新周期采取竞赛改革有关,新赛制扩大了业训底盘,使安徽省青少年训练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2012年安徽省田径常规比赛有800多人参加,打破了历史参赛纪录。

表1 2005—2012年安徽省常规比赛参赛人数统计

2.4 安徽省基层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安徽省十六个省辖市(包括县级体校和传统、特色学校)教练员总共计206人,平均每个地市不超过13名教练。众所周知,一个项目水平要想提高,没有相应数量的教练员,很难有训练质量的保证。据统计,我省基层教练员年龄段相对集中为30~49岁,共有124人;占全省业训练教练员的60.19%;29岁以下共有15人,占7.28%;40~49岁共52人,占25.24%;50岁以上52人,占16.01%,总体来说我省田径教练员整体年龄中青年偏多,以中青年教练员为骨干。从教练员学历上来看,本科学历156 人,占75.72%,专科学历 45 人,占 21.84%,大多数教练员接受过正规体育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但缺少职业培训的机会。

2.5 安徽省青少年田径训练和竞赛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5.1 青少年田径运动竞赛偏少 安徽省每年由体育部门主办的田径赛事有三项,即安徽省青少年锦标赛、特色田径锦标赛、全省县级锦标赛;此外还有教育部门主办的赛事有1—2项。体育部门运动员主要参加全省青少年锦标赛等系列赛事,教育部门运动员主要参加校运动会、市中学生运动会或省中小学生运动会、省示范高中运动会,总体来说参赛机会不多。

2.5.2 竞赛年龄组设置与训练无法接轨 安徽省常规比赛年龄组与省运会年龄组设置甲组运动员均为年龄16、17岁,乙组运动员15岁,赛制导向表面上看是为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人才做准备,但客观上并没有推动全省田径青少年训练的发展,相反还有

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从现行赛制年龄要求来看,每年省运会结束以后,各省辖市所训练的甲组运动员和14、15岁运动员都将无法参加下一届省运会,只能参加常规比赛。由于不是省运会年龄,从训练到经费投入自然也不是各地市重点关注人员。除个别运动员被省队调训外,大多放弃田径运动生涯,即使开展训练也是出于考学的需要,运动员流动、流失是很自然的,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新选招进队乙组运动员还在上小学四、五年级,四年一次的省运会并不能对每一年青少年田径训练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5.3 省运会金牌战略高于全运会战略 因现有的竞赛体制和利益的驱动,各市、县将训练工作重点定位在省运会上,各级体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省运会金牌,体育局的主要领导、主管部门、教练员、运动员主要政绩和工作业绩都与省运会挂钩,使得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在省运会年。这一做法也必然使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安排主要围绕省运会,在训练中违背青少年训练规律,过早专项化训练,拔苗助长,初期训练阶段片面大负荷专项化训练从而造成全面身体训练不足,运动员常常昙花一现。

2.5.4 弄虚作假现象仍有发生 为夺金牌,有些地市和教练员急功近利,挖空心思,不是抓好训练,而是在运动员年龄上造假,以大充小,冒名顶替,更有甚者花钱请来雇佣军,扰乱正常竞赛秩序,打击基层教练员积极性,阻碍我省田径事业的发展。

2.5.5 学训矛盾的困扰 2012年安徽省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常年在训人数只有注册人员一半,参赛人员与常年在训人员的数据比较吻合。可以看出我省业余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只训练不参赛,造成原因多方面,如基层领导、学校领导及家长的重视程度,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等。由于竞技体育的淘汰率相对高,能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参加训练的目的是想借助体育成绩升学,真正想从事田径专业发展的较少。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也较低,许多学生在被淘汰后,无法继续升学;在步入社会后,也存在着出路窄、就业难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从事运动训练的态度,导致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生源逐渐萎缩。

表2 2012年全省注册与在训运动员人数统计

2.5.6 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投入保障问题 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业余训练的规模和数量,要完成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训练设施和经费的保障。场地器材是开展田径训练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也是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安徽省的体育场地器材匮乏,田径训练硬件设施简陋,器材不齐全,场地不完整,在全国范围属于落后省份。全省16个省辖市训练单位,只有12个有田径场。竞赛经费缺口大。尽管省体育局加大了对田径项目竞赛经费的投入,但由于田径项目的特点,大部分地市不愿意承办赛事,竞赛工作很难开展。安徽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每年用于青少年体育训练经费,到市不到县,县级无法享受到省级体育部门的经费投入。大部分县没有青少年体育训练专项经费,经费保障仅限于代表省辖市参加省常规比赛,对训练场地、器材、训练补助、伙食补贴等方面均没有专门投入。

此外,运动员出路问题也一直是困扰安徽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3 结论及建议

(1)竞赛制度是制约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训练主要以发展全面身体素质和打基础为主。竞赛组织内容制定要根据青少年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和年龄来安排,形式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要淡化青少年比赛名次和金牌意识,应以选拔优秀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等为目的,可以组织分区赛、分龄赛、分项赛等,增加比赛场次,为运动员创造较多的参赛机会,增加比赛经验。

(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要发展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事业心强的教练员队伍,特别针对基层教练员开展专题讲座,每年制定不同级别的科学培训班,对各级教练定期、有组织进行培训,提高基层教练员整体素质,才能保证我省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

(3)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缺乏制度保障,是限制田径项目发展之一。尽管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培训,帮助运动员实现再就业,由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在从业过程中缺失较大,退役后又无保障制度,运动员仍面临就业困难。因此,对运动员来说文化教育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的短板,只有改变运动员培养体制,实施体教结合,使运动员具有一技之长,运动员退役后再次就业就会相对容易。

(4)有效解决学训矛盾,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共同完善,建立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体教结合培养方式和体制,消除家长及运动员的顾虑,为后备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陈凯华,吕增辉.安徽田径事业失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04~105.

[2]刘应,苏小运.安徽省田径竞技水平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4):23 ~24.

[3]刘涛,王小冰,张军.中国竞技田径项目优势省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7~58.

[4]李新龙.从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田径比赛谈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对策[J].运动,2012(24):42 ~43.

猜你喜欢

田径教练员安徽省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