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用于脑桥梗死诊断的对比分析

2013-05-06原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人民医院江苏张家港215621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29期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脑桥诊断率

高 原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人民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21

脑桥梗死,是一种脑缺血性疾病,是急诊科的常见病,也是急诊影像较难准确诊断的脑疾病[1]。脑干梗死多发于脑桥部位,脑干梗死中的73%~82%都为脑桥梗死。通常情况下,脑桥梗死的诊断依据为:脑桥出现脑神经核团,且同时锥体束受损[2]。脑桥解剖结构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临床中很少见到经典脑桥综合征,较为多见的是类似放射冠区、基底节区的病变特征,这就让脑桥梗死的早期诊断变得较为困难。近年来,在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尤其是MR(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应用,有效提高了脑桥梗死的诊断率。为探讨在脑桥梗死诊断中,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诊断价值,笔者对我院86例经MR确诊的脑桥梗死患者的CT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经MR和CT诊断的脑桥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在54~79岁,平均(68.3±2.5)岁。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四肢瘫、中枢神经面瘫、眩晕等症状。其中慢性心房颤动1例,冠心病3例,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23例,既往高血压38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陈旧性脑干梗死者、合并脑桥外部位(颈内动脉系统、小脑、中脑、延髓)急性梗死者、脑卒中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者。所有患者经MR检查确诊为脑桥梗死。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进行MR检查诊断,再进行CT检查诊断,比较CT和MR诊断出的脑桥梗死和脑桥软化灶,以及病变部位。

影像技术:MR检查使用0.2TSIGNA磁共振成像扫描仪(GE生产),常规行横断位T1WI、T2WI、Flair、矢状位T2加权成像扫描。MRI(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的脑桥梗死诊断标准:病灶在T1WI:低信号、等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等信号、高信号。 诊断脑桥软化灶的标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层间隔1.2mm、层厚6mm。MR以三个层面(上、中、下)来显示脑桥。

CT检查使用4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东芝公司)、64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hilips公司)。4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的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层厚5mm,单层扫描时间1s,行无间隔扫描,FC27算法进行重建;64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的电流为400mA、电压为120kV,层厚0.625mm,单层扫描时间1.5s,重建层厚5mm,行无间隔扫描,平滑算法进行重建。均以听眦线、听眶线作为扫描基线。

诊断方法:MR诊断由3名影像及神经专科医师独立阅片,进行诊断,确诊病例为3人独立诊断结果一致的病例;CT诊断由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阅片,诊断病灶为2人或3人同时诊断的病例,可疑病灶为1人诊断的病例,阴性病灶为无人诊断的病灶。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由MR诊断出的脑桥病灶共104个,其中,79个病灶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30个病灶符合脑软化灶诊断标准;由CT诊断出的脑桥病灶共74个,55个病灶为脑桥梗死,19个病灶为脑桥软化灶。脑桥梗死及脑桥软化灶的MR和CT诊断结果比较,详见表1、表2。从表1中,可看出:在脑桥梗死诊断上,CT诊断与MR诊断的总符合率为69.6%,上部脑桥诊断符合率为87.1%,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为88.6%,上部和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下部脑桥(19.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可知:脑桥软化灶的CT诊断的总符合率为63.3%,其中,上部脑桥和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60.0%,显著高于下部脑桥(2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桥梗死CT诊断结果中,脑桥各部位的可疑病灶数分别为:上部脑桥2个、中部脑桥2个、下部脑桥1个;脑桥软化灶CT诊断结果中,各部位可疑病灶数分别为:上部脑桥3个、中部脑桥2个、下部脑桥1个。

表1 脑桥梗死的MR与CT诊断结果对比

表2 脑桥软化灶的MR与CT诊断结果对比

3 讨论

在所有脑缺血性脑中风(脑卒中)中,由7%为脑桥梗死。脑桥缺血性损伤既可以发生在孤立性脑桥梗死中,也可以是椎基底动脉梗死中的一部分,孤立性脑桥梗死在循环脑中风中的比例为15%[3]。脑桥血供源自基底动脉脑桥支,基底动脉脑桥支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旁中央支、中央支、短旋支、长旋支。其中呈直角的短旋支、旁中央支起自于基底动脉,就像起自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一样,容易遭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损害,出现玻璃样或脂类透明样变性,形成血栓,堵塞血管[4]。因此,脑桥梗死的病灶部位多发于脑桥的上部、中部,即被盖的旁中央区域和脑桥基底部,这与本组脑梗死病例中病灶的分布特点一致。

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眩晕、头晕、中枢性面瘫、肢体活动受限、感觉障碍、中枢性舌瘫、构音障碍是其主要特征,经典交叉性感觉性运动障碍较为少见[5]。其中,眩晕或头晕是较为多见的临床症状,这可能与脑干前庭神经核表浅、较大、缺血敏感有关系。肢体偏瘫、一侧面瘫,患肢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多为腹内侧梗死的临床表现。与腹内侧梗死相比,腹外侧梗死造成的肢体运动障碍较轻微,腹内侧梗死多致上肢偏瘫,而腹外侧梗死则多致下肢偏瘫[6]。这是由皮质脊髓束中的上下肢纤维排列特点所决定的:上肢纤维排列于前内侧,下肢纤维排列于后外侧[7]。眩晕、周围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是被盖部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被盖部梗死造成的运动障碍、锥体束受损情况均较轻微。总之,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临床上的典型脑桥综合征、脑桥梗死病例较不常见,因此需要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对于脑干梗死病变的诊断,MR的诊断率显著优于CT,这一点已在影像学中达成了共识,所以脑桥梗死的临床诊断,首选MR诊断。但在实际诊断中,很多的医院的MR都不具有夜间检查功能,对于急诊疑似脑干梗死患者,还需要进行CT检查[8]。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上、中部脑桥梗死的CT诊断率为87.9%,加可疑病灶后的诊断率为94.8%;上、中部脑桥软化灶的CT诊断率为65.4%,加可疑病灶后的诊断率为84.6%;对于上、中部脑桥软化灶和梗死(包括可以病灶)的CT诊断率,可达91.7%,由此表明,对于上、中部脑桥病灶的临床诊断,CT具有临床的诊断价值,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下部脑桥病灶的CT诊断率为20.0%,加可疑病灶后的诊断率为28.0%,显著低于上、中部脑桥病灶的诊断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无法在临床诊断中应用CT诊断下部脑桥病灶。

CT诊断下部脑桥病灶,诊断率率低下的原因为:亨氏暗区在下部脑桥处有严重的伪影,无法清晰地观察到下部脑桥状况,64排CT仪也无法克服这一缺陷。另外,在CT诊断过程中,上、中部脑桥梗死病灶(51个)中,有43个病灶是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仅有8个病灶是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由此可见: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上、中部脑桥受亨氏暗区的影响较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上、中部脑桥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伪影,对观察视野产生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怀疑为上部或中部脑桥梗死的患者,可进行CT诊断,并在扫描过程中,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进行扫描,以提高脑桥梗死的CT诊断率。

[1]胡毅,胡跃华,陈宁,等.脑桥梗死的CT与 MR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0,30(17):179,181.

[2]殷雁,金钰,孙庆华,等.磁共振成像在脑桥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89-1292.

[3]李慧明,张琚,叶素惠,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脑桥梗死后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4):1957-1959.

[4]许丽,姜翠芹,杨久玲,等.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桥梗死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98.

[5]刘晖宇.脑干梗死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6):1-2.

[6]冯程程.脑干梗死46例临床与MRI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

[7]朱丹,杨春晓,张伟光,等.脑桥腔隙性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特征[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43(2):183-185.

[8]黄如月,易兴阳,邵敏洁,等.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影像学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393-396.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断层扫描脑桥诊断率
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低剂量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耳鼻喉科患者鼻咽部检查中应用效果分析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头部磁共振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英文缩略语(三)
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英文缩略语(二)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现状与新进展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脑桥出血6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