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影响:以知识获取为中介
2013-04-29丁宝军马文聪朱桂龙
丁宝军 马文聪 朱桂龙
摘要:本文密切结合新产品开发情境,细分了新产品开发需要获取的三类知识,探讨了供应商参与对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要三类知识的影响,进而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机理。以广东省15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构方程方法实证了研究假设。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对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的三类知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新产品开发效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的三类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揭示了知识获取是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供应商参与;知识获取;新产品开发;开发效率;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5-0063-06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时推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此,提升新产品开发效率就成为新产品开发管理的重中之重。日益复杂的新产品开发活动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单个企业很难拥有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从外部组织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供应商不仅仅是零部件的提供者,而且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源泉。过往对供应商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参与对企业创新绩效、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供应商参与的动机、模式上。研究发现供应商参与对企业创新绩效、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供应商参与的动机主要是竞争压力、合作关系、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研究启发了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于供应商参与的关注,却未能揭示供应商参与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的。知识视角的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回答。基于知识视角的研究发现供应商参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通过获取供应商的外部技术知识来增强核心能力,进而改进产品性能、质量,降低成本。供应商参与有助于增进供应商的知识分享,促进企业获取供应商的知识。但是,这些研究仍未能揭示企业通过供应商参与获取了什么知识,或者说供应商参与对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知识是否都具有显著影响?此外,一些关于知识获取的研究实证了外部知识获取对新产品开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研究视角仍然比较宽泛。目前,关于知识获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以及知识获取工具上(例如:Web环境下的知识数据处理、Web日志文件获取等),从新产品开发情境探讨知识获取的文献还不多见。综上所述,关于新产品开发中的供应商参与,仍然有以下问题值得探索:(1)供应商参与对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知识是否都具有显著影响?(2)新产品开发是知识创新的过程,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是通过知识获取实现的?如果是,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是间接的、直接的,还是兼而有之?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丰富供应链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理论,而且对于供应链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管理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新产品开发为背景,在界定新产品开发需要获取的三类知识基础上,从知识获取视角,对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机理,应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与过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以新产品开发效率为因变量,避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使研究更加聚焦;二是进一步深化知识获取,细分出新产品开发中需要获取的三类知识: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更接近新产品开发实践;三是从知识获取视角,探讨并实证了供应商参与通过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机理。希望对供应链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管理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2.1 供应商参与和新产品开发效率
供应商参与就是在新产品开发中,制造商邀请供应商一起合作,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研究发现,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通过信息共享,分享最新的市场和技术信息,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设计和提高新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2)提前识别设计的兼容性问题和潜在的制造问题,避免设计变更造成设计延误;(3)协调供应链设计、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等,对产品设计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4)增强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供应商参与对于新产品开发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新产品开发需要获取什么知识
新产品开发需要获取什么知识?借鉴文森蒂关于工程设计需要功能知识和结构知识的分类方法,结合新产品开发实践,本文认为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开始于对某种需求的功能描述,其实质就是要满足目标客户当前或潜在的需求(功能知识),继而在明确的客户需求前提下,工程师应用某些技术措施(结构知识)来达成设计目标,实现他所希望的产品功能。工程师需要功能知识和结构知识来设计产品,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新产品的顺利投产,工程师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也即工程师需要具有工艺知识。因此,结合新产品开发情境,本文将新产品开发活动中需要获取的知识分为三类:
(1)功能知识,说明新产品要实现的功能特征(满足需求)。
(2)结构知识,说明新产品是如何构成的,是关于技术选择的知识。
(3)工艺知识,说明新产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关于制造方法和过程的知识。
2.3 供应商参与和知识获取
有效地利用供应商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弥补企业在产品性能、技术和工艺知识上的不足。首先,供应商对定义新产品的概念和规格特性具有积极贡献。产品的概念和规格特性是对客户需求的技术性描述,是产品的功能知识。其次,供应商关于技术、成本和制造方面的知识对于新产品开发具有显著影响。技术、成本是进行技术选择所需要的结构知识,而制造方面的知识就是能够使新产品顺利投产和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工艺知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H4:
H2 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功能知识有显著正向影响。
H3 供应商参与对获取结构知识有显著正向影响。
H4 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工艺知识有显著正向影响。
2.4 知识获取与新产品开发效率
新产品开发需要结合多种知识源来降低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而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模糊性首先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因为新产品开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满足客户当前或潜在的需求,获取充分的功能知识使得新产品开发有的放矢,避免因为对客户需求界定不清而引发设计变更,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其次,新产品开发的模糊性来自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工程师对技术知识和工艺知识的不足。Kessler和Chakrabarti研究发现在设计早期就识别出设计的兼容性问题和潜在的工艺问题,有利于避免后期昂贵的设计变更,减少设计延误,提升新产品开发效率。企业充分地获取了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将有助于降低新产品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5~H7。
H5 获取功能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6 获取结构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7 获取工艺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概念模型(如图1)。
3 研究设计
3.1 调查程序和研究样本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调查之前,本文进行了企业访谈(5个企业)、专家讨论(5轮)和预调查(22个企业)。正式调查是在广东省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依托学校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平台,由去企业调研的老师将纸质问卷交与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请其当面填写;二是通过一些同学、朋友,约请在制造业且从事研发管理的经理和主管当面填写;三是通过学校工程硕士培训中心,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发放纸质问卷、当场填写。正式调查中共发出问卷278份,回收问卷172份,回收率为61.8%;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为56.8%。受访者一般是企业技术主管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受访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性质、所属行业、企业年龄和员工人数等请见表1。
3.2 变量测量
关于供应商参与的测量,本文借鉴了Sherman等在跨职能整合研究中对供应商参与的测量,结合企业访谈和反馈意见,编制了测量题项。这些测量题项包括:(1)研发工程师与供应商之间定期与不定期互访,面谈;(2)研发工程师参加行业展销会(或交易会);(3)关键供应商工程师亲临新产品试制现场,参与解决问题;(4)与关键供应商举行例行的技术评估会;(5)通过信息工具与供应商共享相关的技术信息。
关于知识获取的测量,本文借鉴了Li和Calantone针对获取市场知识(包括客户知识、竞争对手知识)的研究,并结合企业访谈编制了测量题项。知识获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其中,测量获取功能知识的题项包括:(1)清晰地将客户需求与新产品性能一一对应;(2)清晰地界定新产品性能的优先顺序;(3)吸收、消化业界标杆企业的新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的创新点。测量获取结构知识的题项包括:(1)清晰地将新产品设计性能一一对应地转化为技术构成;(2)将业界标杆企业的产品技术构成中有价值部分融入到新产品设计中;(3)迅速获取行业内新技术方面的知识;(4)理解行业新技术的适用性。测量获取工艺知识的题项包括:(1)迅速获取业界新工艺技术(设备、工艺)的知识;(2)借鉴业界标杆企业采用的有价值的新工艺;(3)研发工程师了解制造部门现有的设备、工艺特点及局限性;(4)与3年前相比,在新产品上应用新工艺,新设备的频率。
关于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测量,本文借鉴了Sherman和Sehulze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测量,结合企业访谈编制了测量题项,包括:(1)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2)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3)按计划投放市场。
3.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供应商参与、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获取工艺知识、以及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测量均采用5点利克特式量表。上述各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ehs α值分别是0.76、0.85、0.90、0.85和0.88,均大于0.70,而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的组成信度(CR)分别为0.86、0.85、0.90、0.86和0.89,均大于0.70,表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
通过对上述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供应商参与、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获取工艺知识、以及新产品开发效率各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大多数大于0.7,且具有显著性(P<0.001)。上述各潜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分别为0.55、0.66、0.69、0.61和0.72,均大于0.5,因此各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各个变量的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得到它们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供应商参与、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获取工艺知识、以及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均值分别为3.127、3.831、3.734、3.671和3.523,对应的标准差是0.713、0.784、0.701、0.709和0.775。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546到0.757之间,且具有显著性(P<0.001)。
4.2 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和修正
本研究使用LISREL 8.70软件,运用极大似然法(MLE)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SEM)分析,并检验各个研究假设。本研究的样本量158个,符合样本数的最低要求(100~200个)。
首先对理论模型M1进行SEM分析,拟合指数如下:X2/df=1.749,RMSEA=0.088,SRMR=0.060,NFI=0.94,NNFI=0.96,CFI=0.97,GFI=0.85,AGFI=0.80。可见,各拟合指数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系数是0.41,不具有显著性;获取功能知识和结构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系数分别为0.01和0.14,也不具有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供应商参与可以通过获取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来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而且获取功能知识和结构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作用不显著也是受到该路径设置的影响。因此,在M1基础上固定供应商参与直接影响开发效率的路径,得到嵌套模型(Nested Models)M2(见图2)。然后,对模型M2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拟合指数如下:X2/df=1.759,RMSEA=0.076,SRMR=0.057,NFI=0.95,NNFI=0.96,CFI=0.98,GFI=0.87,AGFI=0.81。
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的X2。仅增加了3.34,并不具有显著性,且各拟合指数没有明显变坏,表明这种修正是值得的。此时,修正模型M2中所有的路径系数都具有显著性,模型的拟合指数都在合理范围内(见图2)。依据简洁性原则,修正后的模型M2是最优模型。由模型M2中各路径系数的值和显著性水平可知,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功能知识的路径系数是0.79,统计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供应商参与对获取结构知识的路径系数是0.69,统计显著,假设3得到验证;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工艺知识的路径系数是0.60,统计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获取功能知识对开发效率的路径系数是0.27,统计显著,假设5得到验证;获取结构知识对开发效率的路径系数是0.22,统计显著,假设6得到验证;获取工艺知识对开发效率的路径系数是0.51,统计显著,假设7得到验证。由于在模型M1中,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路径系数为0.41,且不显著,因此在模型M2中对此路径进行了固定(见图2中的虚线),假设1未获支持。
由模型M2的结果可知,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获取工艺知识的直接效应分别是0.79、0.69和0.60,分别解释了它们变异的62%、48%和36%。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直接效应是0.27、0.22和0.51,供应商参与通过上述三个中介变量对新产品开发效率的间接效应是0.67,四个变量共同解释了新产品开发效率67%的变异。
5 结果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对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3和4获得支持);但是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假设1没有获得支持);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5、6和7获得支持)。虽然假设1没有获得支持,但是供应商参与可以通过获取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对新产品开发效率产生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
首先,供应商参与对知识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与前述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是一致的。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之间互动沟通、协作、反馈等,有助于获取所需要的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知识获取有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的结论也与Lynn等和张旭梅等研究的结果一致。所不同的是,本研究针对新产品开发情境,对知识获取进行了细分,从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以及获取工艺知识三方面进行探讨,深化了前人的研究,回答了供应商参与贡献于获取什么知识以及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所需要获取的知识是否都具有显著影响的问题。同时,本研究实证了知识获取对供应商参与和新产品开发效率的中介作用,从知识获取视角揭示了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机理。虽然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效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它通过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和获取工艺知识间接影响了新产品开发效率,其间接效应是0.67。这一结果与李随成等的研究结论并不矛盾,本文在他们的基础上深化了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机制,阐述了供应商参与贡献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原因:知识获取。三类知识的获取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提升了新产品开发效率。当然,企业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新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侧重点有所差别。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企业主要侧重于获取客户需求,也就是功能知识;在设计阶段,面临着技术选择问题。需要讨论各种设计方案,选出性价比较优的技术方案,这就需要获取结构知识。而且,在着手设计时,为了增强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工程师还要考虑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地制造出新产品,获取工艺知识也就非常重要。对于新产品开发阶段与知识获取的关系,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从知识获取的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新产品开发中供应商参与、知识获取以及开发效率间的关系,揭示了知识获取是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中介变量。并且,在此过程中细化了知识获取的分类,从获取功能知识、获取结构知识以及获取工艺知识三方面深化了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不仅丰富了供应链管理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相关理论,而且对于供应链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2 管理启示和建议
首先,企业需要选择在恰当的时间将供应商纳入其新产品开发流程中,不断从供应商中获取知识来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知识获取是供应商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的中介变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可能会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整合,因此,企业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供应商的经验、知识,可以弥补企业在产品性能、技术选择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不足,避免前期对新产品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导致后期的设计变更,延误新产品开发。这也就要求企业转变看待供应商的观念,供应商不仅仅是原材料、器件的提供者,更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知识源之一。
其次,企业从事新产品开发首先需要分析自身的知识优势及不足,明确需要获取的外部知识,并且要评估供应商是否具备提供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需要获取知识的意愿及能力。为了有效获取供应商的知识,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创造有利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条件,促进供应商参与。
最后,企业在获取供应商的知识时需要进行细分和区别,并结合不同开发阶段有所侧重。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可以通过获取功能知识、结构知识和工艺知识来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但是获取三类知识的重要性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主要是获取客户需求,即功能知识;在设计阶段,需要讨论各种设计方案和技术选择问题,即结构知识,并兼顾工艺知识获取,实现可制造条件下的技术选择和产品设计,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首先,由于本研究仅从新产品开发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供应商参与对知识获取和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影响,并没有让供应商对其参与“下游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情况进行评价,因此可能会产生“同源偏差”问题。未来可以通过更加全面的评价和研究设计作进一步的探讨。其次,由于调查范围仅局限在广东省内,因此本研究的结论能否适用于其他地区还有待更多研究的验证。最后,新产品开发阶段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决策的影响,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