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送我一绿 花迎我一笑
2013-04-29齐雅丽
齐雅丽
“陕西真是一块文学沃土,既滋养作家又滋养作品”,之前不认识也不知道青年作家段路晨,待有一天读了她送来的两本书《等待花开》和《缘起西大》,才知道写作是这个年轻的女孩子从小就有的梦想,两本书收集了她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创作并发表的作品。之后,又认真细读了她的几篇散文,我发出了由衷的感慨:陕西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随时会涌现让人不可小觑的创作人才。这也是我这些年关注陕西作家时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往往是名不见经传,或之前并未见有什么作品,但突然间会像雨后竹笋般冒出尖来,或一部相当成熟的长篇小说,或几部厚厚的散文集等等,而且,他们多不是作协系统内的专业作家,拥有各自的职业身份,写作之于他们是心中的梦想,是心灵情感的一种表达。这种现象正体现了陕西作家对己高标准严要求,潜心创作的优良品性。段路晨就是这样一个冷不丁冒出来,让我欣喜,让我喜欢的用心灵倾诉的写作者。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路晨的作品,可以看到她的心境,体味她的情感和思想。因为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仅仅一面的印象,所以只有从文中去了解她。通过文字,我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有梦想,有着坚定信念和思想主见的路晨;一个成熟和单纯、激情和理性、细腻和洒脱并存的路晨。
《等待花开》是她19岁前的习作,无论叙事、抒情、写人,甚或歌词、画作,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纯情女孩的梦想和天赋。有人说,阳光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七彩。读文识人,路晨是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孩子,周围的一切,在她眼中都是喜悦的、多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即便普通的花草,在她看来也是“草送我一绿,花迎我一笑”般有了生命,因而她的写作可以说从心中流淌,自然而然,简单而美丽,生活的朴素与语言文字的灵动巧妙结合,我想说她是一个受上天眷顾的富有生命激情和写作天赋的写作者。
《缘起西大》收录了她大学四年期间的创作收获,正如刘炜评老师在《序言》中所说“路晨具有对语言文字的心手敏感,活跃且丰富的想像力、筑建情趣化意义世界的能力。”我想一则因其天分,二则因其积累。俗话说,心系一处人生方能走向纯粹。路晨在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本因优异的成绩可以有更多更高的选择,但她毅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在众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只报了一所学校一个专业----西北大学中文系。及待进入大学,她更是心无旁骛,向着自己的目标执着前行,向以贾平凹、迟子建为代表的西大作家群顶礼学习。四年的磨砺,天赋加勤奋使她成为这个方阵中的一名新秀,文学陕军中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读路晨的散文,最明显的感觉是她思想的成熟和文笔的洒脱。具体体现在情感和视角的细腻、抒情和叙事的舒展、语言和叙述的平易以及思路和思想的开阔等等。
首先,她的细腻不仅体现在情感,更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的换位换境思考和同步体验。热爱生活的积极心境和珍爱生命的阳光心态决定了她观察角度的与众不同,无论对人、对事或对景、对物,路晨的感同身受就自然多于他人,这不单单是视角的不同,更是一个优秀写作者所应具有的平常心和平等心的基本素质。如《木塔寨》一文,她写农民工兄弟,写生活,没有琐碎,很从容,很阳光,从对农民工的认识、同情、理解,到写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写他们公交车上的让座,写水果小贩从不短斤少两,写这个小社会的温馨,写他们的朴实厚道等。在心理上,作者与他们没有距离,乃至结尾那种平等的、亲人般的怀念,让人温暖和感动。无论写今人、忆古人、写景对物、叙事感怀,路晨的心境总是能保持人我、物我一体的体验状态,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境界,因而这种来自内心一体感悟的细腻视角便成了她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二,路晨可以说掌握了散文需要铺陈的技巧,文章的舒展流畅可见其写作的功力。文中观点虽层出不穷,但表现上却没有引经据典和搬弄概念术语,而是用生动鲜活的素材来佐证自己的见解。从容的叙事、自然的抒情、朴素的描写,读来大气舒展。以情动人本是散文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她在《踏歌行》一文通过语言描绘将白园的景致和人物乃至写作者的具体感受述诸于笔端,语言的形象美在此文中尤为突出,唯妙唯肖的描写,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逼真的美感,从而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想象。文中对白居易纯真爱情故事的描写,对人生缥缈的慨叹,由景及物,睹物思人,或回忆、或叙述,如临其境。结尾一段“缥缈的古曲凝噎,无声胜有声。白园古雅的九曲回廊,似乎在诉说着白居易因‘文升迁得祸的曲折人生,倾吐着依‘歌悲喜交纵的乐天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所言恰成了白居易终生遵循的信条。兼济之志,包括了儒家仁政、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廊壁密密麻麻地镶嵌着《琵琶行》的全文石刻及现代文人墨客的吟咏诗作,白居易最终还是以其身体力行实践自云‘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文,流芳百世。”既是情绪的表达,又是点睛之论,然则铺陈有度,抒情与叙事水到渠成。
其三,路晨文中语言的平易和叙述的凝练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读来如品茶,清新淡雅,赏心悦目。人说,文章充实容易,平易难。路晨的散文传递的信息很多,但却丝毫没有给人零乱之感,反而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语言既灵动又平实。有人说,散文的整体风貌是滋润人心灵的甘露。在路晨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闲适且散淡的生活状态,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笔调。她涉猎的题材很广,但都离生活很近,看似漫不经心,厚实平易,却往往渗透着文化含量、智慧和浓浓的生活趣味。如《周庄的桥》,写景写物,流畅而朴实。“那纵横交织的河道上有着富贵人家自己的码头、自己的船只……唯有这桥,并非如此霸气地独占,是属于大众的,因为桥连同周庄的水、周庄的树早已合为一体了。”语言凝练简洁,平易中超越的观念自然浮现。
此外,路晨散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思想的独异。一则源于她用心的专注,一则得益于日常广博知识的涉猎积累。她善于观察现实人生,勤于思考生活现象,写出来的文章多有大情怀,而少小情调。如《不奢求被理解》中“黄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竟有南瓜这样的蔬菜存在,在他们嘲笑着这样的名词时,南瓜在菜地的另一端默默地生长”;《第二的寂寞》写亚圣孟子,文中“民事不可缓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及“没有孟子的第二,又何以衬托孔子的至圣,亚圣不意味着贬低,更换来一份清静。”等常常体现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体悟。在她笔下流淌着思想与灵魂,如在《看佛》中她写道“同样的佛有不同的造像,由于时间年代、审美理念、技术水准、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表现出相似却不一的面孔。与纯粹的佛教信徒不同,我们看佛,就像是看自己,看的过程中看到了隐藏在内心的私欲,看到了面对人生祸福变迁的态度。而佛,永远面含慈悲地看着芸芸众生,佛看淡了世间的金钱名利,包容了红尘的恩怨情仇。我想,亲切和善的佛根本不会在意人们合影留下自己美丽的姿态吧?”以及“佛不语,相续乐。信仰是一种节制,一种美好的向往,无论我们宗教信仰是什么,重要的是心中有佛,心中有美,心中有道德的底线准则。也许,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佛,善待他人就是种修行。知足常乐,静心随缘,我们才能生活得安然快乐。”文字间记录着她理性的思考。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寻。读路晨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纯净和对生活的热爱,文中的思想似乎超越了她的年龄,笔调的闲适从容也让我刮目,或可说这是她勤奋积累知识积淀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或可说作家的天赋她具备。出现一个好苗子着实让人欣喜,唯期望路晨淡定、坚守,用心灵感悟,用本性写作,前面的路很长,只要心中有阳光,就会照亮前程。
栏目责编 李东 谢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