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探析
2013-04-29白孝忠
白孝忠
摘要: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并成为策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梳理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4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又称为生产者服务业,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统一定论,Hanson(1990)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我国政府在《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等。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化服务。近年来,我国少数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趋势逐渐明显,上海、北京已成为国家的金融中心,大连、天津、宁波等沿海城市逐步成为国家级物流中心,杭州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子商务之都,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经济热点地区迅速发展及集聚,并已成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
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作为根本建设目标,高投入、高消耗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将难以维持,“低碳经济”内在要求武汉城市圈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鉴于此,如何促进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建立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值得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武汉城市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对象,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其集聚性,根本原因在于获得外部经济,减少交易的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圈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圈内经济的竞争力。一是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投入,提高了先进技术在产业链中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进而构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了科技进步,知识创新、资本运作以及市场开拓,为城市圈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吸纳高素质就业劳动力方面有重要的贡献,并以此在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上提供重要支持。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11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9.60亿元,占全省的60.5%,三次产业的现状是:第一产业占GDP的9.8%,第二产业占GDP的46.4%,第三产业占GDP的43.8%。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呈现二、三、一,二与三趋于持平的结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按照工业化演进阶段分析,武汉城市圈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开始进入产业发展提升阶段。随着圈内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武汉城市圈经过多年的积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态势日益显现,基本形成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及商务服务等集聚区(见表1)。
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不仅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辐射源,更是各产业的聚集中心,特别是金融、科技服务、信息及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表1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2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都市圈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随着都市圈的不断成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促进产业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依照武汉市城市圈的发展现状,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武汉城市圈应定位于专业性的集聚化。而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集聚规模偏小。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开始启动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383.03万元,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1403.03万元,增长了366%,年均增长14%左右。尽管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呈现出每年增长态势,但增加值总值只占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的17.6%(2009年武汉城市圈GDP7956.55亿元),且增加值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增加值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2.5%,珠三角的16.8%(见图1)。产业集聚规模是衡量产业集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武汉城市圈仅有江汉区金融集聚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园、阳逻水港物流园等几个产业集聚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群的经济总量明显偏低,规模偏小,对整个城市圈的经济支持明显不足。
(2)与制造业融合不够紧密,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关键意义。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主导产业中机械制造、钢铁、化工、造纸等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比较多,受传统工业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城市没有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和配套问题,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协作少,分工协作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桥梁作用因缺乏市场动力,服务核心能力差,服务规模小,直接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
(3)传统行政壁垒严重制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的典型特征,武汉的“首位度”太大,周围卫星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各经济主体的行政管理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本要素难以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难以建立,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会计、法律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此外,武汉城市圈受行政划分影响,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联动性较差,难以发挥各城市之间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作用,结果导致本城市产品“远购远销”,难以与本地的市场密切挂钩,直接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3促进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1)政府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制度和环境因素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针对武汉城市圈内生产服务业集聚规模小的特点,政府部门首先应成立现代生产性服务促进组织,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定期发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的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次,放松产业管制政策,充分吸收和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性服务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效应。最后,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圈内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上市,促进有竞争力的生产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大型生产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
(2)按照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应梯次推进,错位发展。作为核心城市的武汉应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武汉中心外围、鄂州、黄石、孝感依托冶金、建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汽车服务、技术服务、工业咨询、信息等专门的配套服务业集聚,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物流园区。其他三线城市依托自身产业特点形成配套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3)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的特点,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同时,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利用湖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多的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培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小成.基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模式[M].北京:知识产业出版社,2010.
[2]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都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6,(02).
[3]喻春娇,肖德,胡小洁.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2,(05) .
[4]肖志雄.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