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2016-12-24翁古小凤熊健益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

翁古小凤+熊健益

摘 要: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上升,但是内部发展不平衡、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还较大、发展质量不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应采取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机制、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以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22-05

一、研究概述

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行业,其范围涉及到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许多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由于它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从而加速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人们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后,制造业生产结构的空间限制和资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是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低,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人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所以,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和范围在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综合考虑统计口径及数据的可获取情况,在统计分析时将生产性服务业的核算范围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属于非生产性服务业,但数据难以剥离),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本文在描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贡献、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我国与国外对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针对发展问题提出对策思考。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与贡献分析

我国2009—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和有关资料(如下页表1所示)。

通过对表1中相关资料的比较与计算,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加。从增加值来看,由2009年的82 5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0 103.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9 387亿元(名义值,即不考虑价格变动影响,下同);从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看,2009年只有2 341.2万人,而2013年达到3 411.9万人,平均每年新吸收劳动力就业267.7万人。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发展快。2009—2013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速度为18%,快于第三产业增加值(15.36%)和GDP(13.66%)的(名义)增长速度;同时期,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9.87%)高于同口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增长速度(6.54%)。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呈上升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增加值增加的贡献率在2009—2013年期间总的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61.06%(名义)上升到2013年的90.1%(名义),平均每年上升7.26个百分点;同时对全部服务业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平均每年增加8.42个百分点。

第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依赖生产性服务业。2010—2013年期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名义)贡献率各年分别为42.17%、44.15%、57.65%、61.3%,可谓贡献越来越大。但是,其中各年分别有25.75、26.3、34.16和55.24个百分点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大大高于来自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百分点(各年分别16.62、17.85、23.49、6.06)。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比较

1.从增加值的规模来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位居前列。201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现价)总计为160 103.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5.15%)和金融业(25.73%)占比超过六成(60.88%),其余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4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31%),规模最小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08%)。

2.从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来看,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是“领头羊”。2009—2013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名义)位列前茅,达到18.3%,紧随其后的租赁商务服务业(16.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5.6%)位列第三,批发和零售业(14.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排列4—6位。

3.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贡献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对GDP增长的贡献(11.8%)(2009—2013年简单算术平均,名义),还是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22.6%),批发零售业均处于领跑位置,但是金融业与其差距甚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第二集团;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不相上下,处于殿后的位置。

4.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最强。表3反映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就业人数之和约占整个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一半,金融业处于中间水平,其他三个行业吸纳能力相对弱一些。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国外比较

一般公认,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服务业有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大约为70%,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又大约占70%。比如德国,它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到45%~50%这样一个比例(徐冠巨,2016);2006年英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3%,2004年日本占54%(见但斌、贾利华,2008);美国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资料)。我国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一直处于上升势头,2013年占GDP比重达到28.1%(按本文口径计算)。由于各国在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范围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中外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也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可以收集到的最新数据的情况,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X1)、专业化分工程度(X2)、城市化水平(X3)和经济开放程度(X4)。由于在建立的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取值指标与分布范围都不一样,因此,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单位做如下处理:

Y: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千亿元)。

X1:经济发展水平,取人均GDP(千元)。

X2:专业化分工程度,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3:城市化水平,取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X4:经济开放程度,取进出口贸易总值占GDP 的比重(%)。

根据2004—2013年相关资料,得到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略),矩阵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的相关系数是大于0.9的,这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关系是密切的。而经济开放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系数达到0.8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进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比较大。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的回归模型。由Eviews得到:

Y=157.1992+2.6960X1-7.0739X2+2.0686X3+0.8199X4

(1.5817) (1.8436) (-3.3168) (0.5899) (2.3579)

R2=0.9971 R2=0.9948 F=431.4632 DW=2.2543

该模型R2=.9971、R2=0.9948,可决系数很高,但是X1、X3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最终模型:

Y=204.9897+3.5500X1-6.1767X2+0.6894X4

t=(3.7712) (18.0255) (-4.3758) (2.7215)

R2=0.9969 R2=0.9954 F=645.2859 DW=1.8761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这说明,随着市场微观主体的发育健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外向型的,进出口对其影响比较大。

另外可以看到,第三个解释变量——专业化分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用为负,说明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创新不够的问题,市场的细分程度欠缺,服务专业水平还不高;另一方面,广义上的工业化实质就是指“经济发展”,而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又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化分工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负的影响正好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所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专业化分工还需不断进步。

五、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综合本文前几部分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其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的增加值的扩张、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都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在行业构成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体结构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表现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较低,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虽然在提高,但总的来说占的比例还是很低。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中占比分别为4.7%、1.8%。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人数吸纳能力还确实很低。

第三,创新型、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缺乏,使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供给水平不足。只有当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而使之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才能让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从上文对各行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到,我国信息类行业和科研类行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还很低,因此我国缺乏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的缺乏,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第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现实的工业生产经营与过程中,内资企业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多,外包服务比较少;外资企业的本国生产性服务比较发达,大部分服务需求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对我国当地的金融信贷服务、信息和技术研发服务等需求少,没有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稳定有效的需求。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推动生产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体能力也超过一二产业和一般性服务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可以考虑:

第一,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生产性服务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具备以市场为主导的专业技能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很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加以考虑,要培养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同时,还应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创新源头的建设,提高创新服务的质量。

第二,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从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专业化分工程度对其的发展作用为负,那么有必要建立二者的产业融合机制。一方面,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加强,所以要使我国产业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是必然选择,这也是世界产业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经验。

第三,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地域,扩大规模能够使得其在地域上更容易集中。城市具有汇聚有关市场、技术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因此扩大城市规模能够使地处城市的企业更容易获取到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此外,在城市中聚集的高校也多,可以加强企校合作关系,从而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第四,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竞争因素,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竞争才有动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国外许多国家本身就存在发展滞后等问题,与西方许多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因此,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学习新的技术和管理体制,而且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7,(5):1-6.

[2] 王红.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产业经济,2010,(9):20-21.

[3] 王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7,(24):152-153.

[4] 祝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对策研究,2011,(2):108-109.

[5] 孙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1-42.

[6] 郑玉香,袁少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产业论坛,2008,(8):102-103.

[7] 韩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76-78.

[8] 但斌,贾利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6):87-88.

[9] 徐冠巨.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EB/OL].中国经济网,2016-03-11.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