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2013-04-29侯胜田张永康汪晓凡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评价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侯胜田 张永康 汪晓凡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评价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引起学界和企业经营者的关切和质疑。梳理中国CSR评价研究进展,对于完善CSR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6-2012年间在国内期刊发表的148篇CSR评价的文献的分析,从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5方面,对当前中国CSR评价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11-03

企业社会责任(CSR)评价研究对于正确认识CSR概念、指导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进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CSR评价研究已经成为CSR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06年以来,CSR评价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在CSR评价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就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然而,仔细研究相关文献发现,CSR评价研究还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总结。CSR评价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还都缺乏完整的回答。同时,近年来医药、食品等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也提示我们当前的CSR评价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本次研究使用“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评价”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中文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收集了2006-2012年间国内发表的148篇关于CSR评价的文献,从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5方面,对当前我国CSR评价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1评价的理论基础

CSR的研究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概念提出及争议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社会表现”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CSR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融合。进入21世纪后,“企业公民”成为CSR研究的主流。最近几年国内CSR评价研究当中,大都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本次研究收集到的148篇文献当中,有74篇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构建CSR评价体系,占文献总数的50.00%。此外,也有学者基于卡罗尔“CSR金字塔模型”或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理论构建评价体系。还有部分学者根据自身分析将CSR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例如,朱永明、杨宇凤将CSR分为组织创新、流程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7个维度,从创新的视角对CSR进行评价。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以有关国际标准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

2评价的对象

从评价的对象来看,中国CSR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以某个行业或某一类企业为研究对象,而第二类研究则没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区分,以企业这一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CSR评价研究当中,第二类研究略多于第一类研究。本次研究收集到的148篇文献当中,第二类研究有84篇,占56.76%,第一类研究共有64篇,占43.24%。

在第一类研究当中,学者们主要以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行业进行CSR评价的文章共有48篇,占该类研究的75.00%。研究中所涉及的行业有:煤炭、电力、房地产、制药、化工、石油、保险、旅游、报刊、农业、建筑、食品、纺织、汽车制造、金属冶炼、电信、银行等23个不同行业。其中,针对煤炭行业的研究数量最多,共有12篇,其次为针对房地产企业CSR评价的研究,共有5篇。研究石油企业、保险企业CSR评价的文献各有3篇,而针对其他行业CSR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除针对特定行业的研究外,一些学者选择以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切入视角,如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这部分研究共有16篇文献。其中针对国有企业CSR评价的文献有6篇,占该部分文献的37.5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某一地区的CSR进行了研究,如龚志文、陈金龙建立了江西省上市公司CSR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3评价指标的选取

CSR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无论基于何种理论进行评价,都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因此,指标的选取是CSR评价研究中的关键内容。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标不可以直接测量,另一类指标可以直接测量。如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必须通过薪酬、各种福利等指标加以测量。本部分主要讨论第二类指标的选取。总的来看,目前CSR评价研究中使用的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文献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也有很多研究中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文献研究法中,研究者首先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标准中对企业承担CSR的有关要求、规定以及有关学术论文中使用的评价指标进行汇总,然后依据有关标准及作者自身的判断进行筛选。关于指标筛选的标准,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简单性(Simplicity)、可测性(Measurability)、获得性(Avail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时效性(Timing)5个标准。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其他选择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包含在上述原则当中。相关研究如黄怡、陈秋丽在对采掘业上市公司CSR评价的研究当中,根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及有关论文,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对指标进行了筛选。

问卷调查及访谈在研究中的使用也很普遍,调查及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员工、CSR领域的专家等。很多学者在问卷调查前会先进行文献研究,就文献研究所得指标的重要性请专家或管理者打分,确定进入评价体系的指标。也有的学者直接请专家或管理者就企业在某一领域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填写。相关研究如宋建波、盛春艳通过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的48位专家的访谈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许震黎在对煤炭业CSR评价体系的设计中,首先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26个初始指标,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12个煤炭业CSR评价指标。

目前CSR评价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财务类指标、环境类指标、法律法规类指标、慈善公益类指标。财务类指标主要包括可以直接用货币金额衡量的指标。由于这类指标可以相对方便的获得,因而使用最为广泛。目前研究中使用到的财务类指标包括企业的收益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上缴税费情况、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支出等方面。法律法规类指标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企业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对消费者权益保障、对竞争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等。环境类指标的使用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非常普遍,主要有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企业有无污染事故、企业在能源再生等方面的努力以及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等。目前使用到的慈善公益类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企业向弱势群体提供的资助、企业向公共机构的捐赠等方面。

4评价方法

CSR评价体系中同一级别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当中,一般需要计算指标的权重。同时,由于CSR评价体系通常为多指标评价体系,为了满足企业间排名、计算CSR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等需求,通常情况下需要计算一个CSR的综合得分,即CSR指数。这些都需要在研究中借助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次研究收集到的148篇文献中,有88篇文献探讨了指标的赋权或综合指数的计算,占文献总数的59.46%,其余60篇文章仅限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层析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88篇文献当中,有61篇文章使用了层析分析法,占该部分文献的69.32%。研究当中使用到的赋权方法还有:因子分析法,如孟繁富构建的基于消费者响应的CSR评价体系中,对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作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将二级指标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进行归一化处理,作为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构方程模型法,张兰霞、吴小康、陈涛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层面CSR评价体系。有学者针对CSR的评价做了新的尝试,如那保国将粗糙集—模糊积分模型用于CSR的评价当中,认为其具有避免主观性、更接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实际等优势。也有学者在研究当中由专家直接给出指标的权重或通过自身的定性分析确定权重。

计算CSR指数时用到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加权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类,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文献占到了该部分文献的80.00%以上。很多采用层析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的研究中使用了线性加权评价法,即将各级指标的得分与其权重之积累加,得到最终的综合得分。相关研究如贺正楚、张训对电力企业CSR评价体系的研究、宋建波、盛春艳对制造业上市公司CSR评价的研究当中均使用了线性加权评价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学者也较多,例如,梁星在对煤炭业CSR评价体系的研究、李立清在以湖南省为例的CSR评价体系研究当中,均使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目前研究中使用到的其他方法还有逼近理想解法(TOPSIS)法、熵权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

5评价体系的检验与应用

评价体系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实际价值体现在对企业自身或有关管理部门管理决策的辅助与支持当中。同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应当经过实际的验证与完善。因此,评价体系的检验与应用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研究发现,评价体系的检验与应用较少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次研究收集到的148篇文献中,应用评价体系进行实际测评工作的文献仅占48篇,占文献总数的32.43%。

在涉及实证研究的文献当中,研究样本的数目差异较大。一些研究仅限于对1-2家企业进行测评,测评的目的主要为对该企业不同方面的CSR承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需要改进的方面,或对同一行业内两家企业的CSR履行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如黄亚平、雷婷婷将运用其构建的CSR评价体系比较了海信集团与TCL集团的CSR状况。一些学者为了对某一行业、某一类型或某一地区CSR状况进行过排名,实证研究中选择了较大范围的样本,这类研究多采用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或统计年鉴等公开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如洪旭、杨锡怀评价了沪深两市上市的1265家上市公司的CSR状况,得出大部分企业旁观意识较强,大型企业承担了过多的CSR且新上市企业CSR意识较强等结论。李正辉、李春艳构建了中国工业企业CSR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地区2007年的原始数据研究了中国工业企业CSR现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工业企业的CSR履行状况一般;道德责任对工业企业CSR的影响力最大、经济责任的影响力最小,各地CSR的履行状况存在一定差异等结论。还有少部分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例如贺正楚、张训在对广东某电力企业CSR情况进行评价时,向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发放问卷,以受访者对的打分作为指标的得分。

6总结与讨论

纵观中国近年来的CSR评价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而言,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CSR评价的视角。CSR评价体系的建立,其目的还是要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很多研究仅限于对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而没有对评价体系的应用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涉及到应用研究的文献中,也大都将评价体系用于企业之间的排名与比较。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研究的主体大多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仅能够从财务年报等公开资料获取数据进行测评与分析,难以从企业实际运作的视角解读测评结果。国外有学者认为,这种CSR的测量侧重结果导向,而忽视目标和管理行为的测量,因此很对企业未来CSR活动进行预测。CSR的排名能够使企业认识到自身在行业内的CSR水平、明确与主要竞争者的差异,但对于如何加强CSR管理,改善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并没有进行探讨与说明,这为企业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

此外,Porter的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他认为,当前很多CSR履行陷入了排名及CSR报告撰写的形式主义之中,而忽视了CSR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造成CSR的履行难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当前国内CSR的评价研究中。因此,未来CSR评价的重点应当从单纯的排名这一结果导向的研究转变为如何通过测评,指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此外,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融入了企业战略、竞争力等领域的研究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开发一套能够兼容CSR评价、竞争力评价等功能的战略导向的CSR评价体系也值得我们探索。

(2)CSR评价的对象。CSR的理念在各个行业内具有共通性,但各行各业之间由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行业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具有差异,CSR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反映在评价体系中则表现为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各个指标的权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立CSR评价体系时,有必要考虑不同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内的研究当中,已有很多学者开始面向某一个行业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但是,不同体系之间由于指标、权重等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可比性,如果要比较两个不同行业企业的CSR履行状况,则又需要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在两者之间取舍,值得未来研究者思考。

我们认为,CSR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服从于研究的目的。如果是对CSR履行状况的宏观监测而非对微观经营运行的分析,那么就需要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如果需要满足行业监管需要,为了通过CSR测评加强行业信誉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则需要面向特定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如果是针对某个企业的管理咨询,可能就需要开发一套针对特定企业背景的评价体系。而现有研究中,鲜有研究对评价体系的定位进行很好的说明。同时,国内这三个层次的CSR评价研究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以行业层次的测评为例,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但CSR严重缺失的行业,如医药、食品等,目前还都缺乏公认的社会责任测评体系,为这些行业加强CSR的传播与履行带来了困难。因此,未来应当加强对上述领域CSR的评价研究,帮助企业正确认识CSR的概念及意义,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持续发展。同时也应兼顾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对企业不伦理行为进行监管的需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3)利益相关者的确定。评价体系是各个级别不同指标的集合体,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而言,首先应当准确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次确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利益相关者本身的概念较为宽泛,虽然Freeman后又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与完善,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与企业边界的模糊,准确界定利益相关者变得较为困难。目前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如何确定利益相关者进行描述。有一些学者依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或相关的规定确定利益相关者,例如徐颖、牛杰的研究中根据深交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确定利益相关者;杨嵘、沈幸借鉴了Wheeler对利益相关者分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主要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次要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和次要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然后分别确定了每一类别的利益相关者。

CSR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且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期望的提升,CSR的内涵不断扩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外延也随之扩大。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只能够满足部分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关注优先度不仅有差异,而且会有所变化。由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会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变化,而非人为设计的产物,因此,利益相关者的确定不应当仅仅通过文献及研究者自身的判断而得出,而应当从企业发展的视角确定利益相关者,同时判断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竞争态势有相对清楚的认识,因而一些研究中通过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确定利益相关者,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者自身判断的主观性及文献研究在时效性上的不足,能够根据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此外,如果管理人员刻意忽视某些企业的社会责任短板,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准确界定,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探讨。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目前还缺少诸如KLD等权威的CSR评价体系,从事CSR评价工作的专业机构数量也较少,整体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CSR评价研究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对近年来中国CSR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除本文提到的三个问题外,测评方法的选择、测评主体的确定等方面也是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晶晶,杨洁珊,胡成宝.CSR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中经济学、管理学类期刊上文章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8):96-102.

[2]沈洪涛,沈艺峰.公司CSR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昶,周登,ShawnP.Daly.国外CSR研究进展及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150-154.

[4]朱永明,杨宇凤.自主创新视角下CSR评价模型构建[J].财会月刊,2011,(8):17-19.

[5]龚志文,陈金龙.江西省上市公司CSR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6):102-104.

[6]姜万军,杨东宁,周长辉.中国民营CSR评价体系初探[J].统计研究,2006,(7):32-36.

[7]李云宏,逄淑丽.钢铁CSR评价指标问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21-423,432.

[8]梁星,肖丽娜.煤炭CSR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5(5):41-46.

[9]黄怡,陈秋丽.基于因子分析的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2(2):40-43,86.

[10]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CSR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0):153-163.

[11]许震黎.煤炭CSR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1):22-25.

[12]孟繁富.基于消费者响应的CSR指标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3):162-166.

[13]张兰霞,吴小康,陈涛等.基于SEM的我国劳动关系层面CSR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451-456.

[14]那保国.粗糙集-模糊积分模型:一种评价CSR的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3):103-106.

[15]贺正楚,张训.电力CSR评价体系及实例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7):120-123.

[16]梁星.基于模糊AHP的煤炭CSR综合评价[J].会计之友,2011,(11):95-97.

[17]李立清.CSR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105-118.

[18]黄亚平,雷婷婷.我国CSR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统计,2009,(6):26-28.

[19]洪旭,杨锡怀.中国CSR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1):1668-1672.

[20]李正辉,李春艳.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CSR的评价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6):32-38.

[21]Lee M P.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s evolutionary path and the road ahe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8,10(1):53-73.

[2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刘宁,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98-402.

[23]徐颖,牛杰.CSR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44-45.

[24]杨嵘,沈幸.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石油CSR评价指标选择[J].商业会计,2011,(3):33-35.

[25]江若尘.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67-74.

猜你喜欢

评价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AHP—TOPSIS评判模型的快速公交线网布局评价研究
我国的MOOC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