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转化“差生”
2013-04-29吴燕玲
吴燕玲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在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为此,笔者尝试性地把“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就从途径和方法两方面,谈谈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转化“差生”的做法:
一、因材施教是转化“差生”的必然因素
在教学中,培养“优生”和转化“差生”都是艰巨的任务。“差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心强,对教师和成绩好的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会看不起他们,所以不愿意和他们亲近,常以沉默、回避、怀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情感还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自尊心较强,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应给予“差生”更多的关爱,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之情。
教师应该明白,“差生”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为他们提供智力活动的机会较少。如果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展他们所缺少的心理品质,就必然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挖苦、不疏远,真心诚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差生”,在思想、生活、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帮助他们,多亲近他们,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才能有效激发“差生”的上进心。
二、因材施教是转化“差生”的有效方法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学习中,“差生”总是被批评、训斥、责备、挖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经常持沉默、回避的态度,抵制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重温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对症下药,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差生”一般都对教师存有戒心,教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怀体贴,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真心和他们交朋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他们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倾诉的对象。
3.树立榜样,抓好反复
教师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差生”就是一无是处,其实他们也有“闪光点”,需要教师努力发掘。但是“差生”的转化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而且反复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和稳定几个阶段。醒悟阶段,即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有改正的愿望。这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差生”鼓励、引导和帮助;转变阶段,即学生开始在行为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比较敏感,甚至会特别注意教师的每一个眼神;反复阶段,是指学生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重新犯原来的错误。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教师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而要坚持“教不厌、诲不倦”的精神,抓反复、反复抓,正确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只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转化工作,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的良好行为逐步巩固和稳定下来。
因材施教是一个从测评学生个性特征,制定相应教育方案,控制与追踪教育过程,到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的一个循环体系。教师只有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带着爱心去实践因材施教,为“差生”提供有效帮助,做到有教无类,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熊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