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多义性的认知理据

2013-04-29曹琪雯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一词多义意象图式转喻

摘要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人的认知模式对词汇语义多义性的扩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人的三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进行研究,即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发现这三种认知模式是一词多义形成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一词多义 意象图式 转喻 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研究者对认知模式的阐述尚未形成统一观点,莱考夫认为认知模式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认知模式的观点来源于明斯基(Minsky)的“框架理论”后又经过发展和完善。基于兰盖克的空间思维理论、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转喻、隐喻理论,人们认识到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的存在。本文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三种认知模式进行研究,发现一词多义的词义扩展与人的认知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受认知模式的制约,本文就这三种认知模式在扩展词汇多义性方面的作用加以论述。

二 词汇多义性与意象图式模式

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基于空间操作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结构。由于地球的引力,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这种关系经过多次反复,便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象图式,这种意象图式可以由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空间”进行构造、想象和转换。所有的意象图式都涉及到空间范畴,在空间词汇中,空间信息或空间意义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认知图式,包括上下、前后、左右、远近、容器等图式。意象图式模式对空间介词词汇多义性的扩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从一空间范畴到另一空间范畴的映射;二是,词义从空间范畴到非空间范畴的映射。

1 从空间范畴到空间范畴的映射

空间是一个多维概念,一般来说不同的空间介词用来表达不同的空间维度,但本文在对空间介词的研究中发现,同一空间介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表达不同的空间意义。这一现象与我们的认知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意象图式包括多种不同的空间维度,在一定的语境下,人们根据交际的需要,有意强调某一维度,用原本表示一种空间维度的词语来表达另一种空间维度,这样空间介词就具有了不同的空间意义,词义便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例如,across的原型意义就是表达从某地到另一地的行走路径,但当人们位于谈话对象的对面时,却可以用它来表达一个静态的具体位置:

例1:They rowed across the lake.

例2:There is a shop across the road.

例1中,across表示的是一种行走路径,指由河的一边到另一边的路径。而across在例2中表示的是一具体位置,即马路对面的某个地方。

在英语空间词汇中,几乎所有的介词都具有不同的空间意义,如介词on的原型意义所表示的意象图式就是动体和界标相接触,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表示多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空间图式。例如:

例3: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例4:a town on the coast.

例3中的空间介词on是原型意义,表示两事物之间的接触;但例4表达的不是动界标的接触而是相邻之意。类似的用法还有介词to。

2 从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的映射

人们在实践中,首先认识的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其次才是抽象的物体和概念,但人们并不总是创造新词来表达抽象的物体或概念,而往往是通过类比已知的具体事物,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用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相应的抽象物体或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最早、最基本的概念,当人们在构建一些抽象的关系或概念的时候往往借助一些空间概念,赋予无空间结构的概念以空间结构,从而用表达空间概念的词汇来表达非空间概念,这样空间介词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如at的本意是表达空间的某一点,但在leave at ten oclock;put sb at risk;at the sight of中分别表示的是抽象的时间,状态和原因,beyond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例1:The house is beyond the river.

例2:Buying a car is beyond our means.

例3:His words are beyond my understanding.

Beyond在例1中表达的是空间概念,房子在小河的那边。但在例2和3中表达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赋予能力、理解力以空间结构,没有这种能力便可以看成是在这一空间之外。

英语当中几乎所有的介词都经历了这种由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的映射,由此形成了多义网络。

三 词汇多义性与隐喻认知模式

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或概念的时候,经常通过与已知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用表达已知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新的事物或概念,这一过程是人类隐喻思维的过程,是词汇多义性扩展的重要原因。词汇多义性的形成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词语由源域向多个目标域映射的过程。如head本义为人的头,但也可以用来指动物的头;头有着指引前进的作用,所以head可以指领导,如our head isnt in.(我们的头不在);在They headed us to the destination表达中,“头”表示的是抽象的意义,即带领或向某方向前进,所以,head就形成了以源域“人的头部”向与之密切联系的多个目标域映射的多义网络。隐喻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1 结构隐喻

在表达中,人们经常用谈论一种概念结构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这种一词多用的现象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结构隐喻可以是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可以由已知抽象域向新的实体域的映射;也可以是由已知实体域向新的抽象域的投射;亦可是由已知实体域向新的实体域的投射。如spend本是用来谈论“金钱”的,如spend the money,但也可以用来谈论time,energy,effort,force,fuel等,这种就是由已知的金钱域向抽象的时间域的映射,因为金钱是具体的、是可摸、可感的,而时间则是抽象的、无法触摸、难以感受的。

在由“床——河床——机床——温床”,这一结构隐喻中,源域床是具体的实体,就是我们睡觉的床,由“床”到“河床”和“机床”的投射则是由已知实体域向新的实体域的投射,而“温床”指的是舒适的环境和条件,这一投射则是由已知实体域向抽象域的投射。

在argument is war 图式中,战争是具体的,由具体的、手执兵器的交战双方,而在争吵或辩论中,则是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这种图式中的映射就是由已知的战争实体域向新的争吵或辩论实体域的映射。

2 空间方位隐喻

在空间方位隐喻中,人们用表达空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非空间概念,这样便赋予空间方位词语以抽象的非空间概念之义。如在happy is up;sad is down图式中,表达方位的up/down可以表达抽象的感情意义,如Im feeling up;he is feeling down.这是因为人们高兴的时候,通常非常活跃,昂首挺胸甚至又蹦又跳;而沮丧的时候,通常低头,安静地坐着。同时也可以投射到其它抽象的概念上,如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

方位隐喻是基于人们的经验,如在“中心边缘图式”中,我们的经验源于对自身的认识,我们的身体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如内脏部位是中心,脚、手指、头发等是相对的边缘,一个人可以没有头发,也可以少掉一个指头,但不能缺少心脏,因此,这种空间概念可以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领域,如中心议题、边缘话题等。

Life is a journey这一表达是基于“路径图式”,当我们到达某地,总有一个出发地和目的地,连接两地的就是路程,因此,这种图式投射到人生领域,就可以把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看成人生的两个端点,而两者的跨度就是行程,每一个人来到世上注定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行程。

3 实体隐喻

在实体隐喻中,人们往往将抽象、无形的概念,如: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从而可以进行谈论,量化并识别其特征,这样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便有了表达抽象的概念的意义。例如:

例1:Stay in/out of the room.

例2:He is in/out of trouble.

例1把房子看成一个容器,可以呆在里面也可以出去;例2则把抽象的trouble看成容器,人们可以置身其中或其外。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物质的,人的认知源于自身的身体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由不同器官和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认识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图式,在人们的实践和认知活动中,人们又将这一认知图式投射到其它抽象领域,如表示抽象的人际关系的个人与集体,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

在转喻认知模式中,人们用已知的事物与新的事物相比较,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用谈论一种概念的词汇来谈论另一种概念,这样便极大地促进了词汇多义性的形成。

四 词汇多义性与转喻认知模式

意象图式和转喻认知模式是词汇多义性的重要认知理据,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解释所有的多义现象,例如,在hand诸多义项中有“水手”之意,但这不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而是人的转喻思维的结果。船员在船上最忙碌的是两只手,在人们认识“船员”这一概念时,最为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船员不停忙碌的一双手,因此hand便有了“水手”之意。转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 由一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

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往往用某一事物的突出特征来代替该事物,这样本来用来表达该事物突出特征的词汇就可以用来指示该物体本身,因此词义便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但这种词义的扩展往往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离开说话的语境,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如隔壁邻居脑袋比较大,大家都叫他“大头”,这里是用突显的头来代替这个人,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概念;我们常说新娘结婚要戴“三金”,“三金”指由金子这种金属材料做的饰品,是用材料代替由这种材料做的实体;在he is fond of bottle中,由bottle(瓶子)来代替瓶装的酒,是用容器代替该容器盛装的内容;而在your have a clever head的表达中head代替的是智力,是容器代替功能。

2 由具体代抽象

在两个具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当中,人们更多的则是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事物,这样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就有了表达抽象概念的意义。例如,在The native speakers speech trained our ear(听本地人说话有助于我们听力的提高)中,ear指代的是listening,即用具体的耳朵来替代抽象的听力。我们常说“use you head”,head本意指人的头,这里则是指人的智力,即用实体头代替人的抽象智力;在you hurt my heart表达中,heart不是指人的心脏器官而是指人的感情,即用实体心脏来代替感情这一抽象的概念。

3 由地方代替人或机构

转喻的认知方式也体现在用某一知名、特殊的地方来代替与之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there is a special white house addressing on TV tonight,我们知道白宫是美国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地方,在该表达中,White house不是指白宫这个地方,而是指代总统,我们常说的白宫发言人,也是这种用法。再如,美国的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人们常用它指代美国的国防力量。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

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人们用一个突显事物来替代另一事物,这种转喻的认知模式对临近词汇意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 结语

由上分析可知,词汇多义性网络的形成与人的认知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认知模式对空间介词的多维度扩展、具体词汇抽象意义的扩展和临近词汇意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在动因。

参考文献:

[1] 曹琪雯:《象似性原则观照下的一词多义的理据》,《科学时代》,2011年第8期。

[2] 陈维振:《有关范畴本质的认识——从“客观主义”到“经验现实主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3] 戴禄华:《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与认知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4]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5] 赵信彰:《隐喻的两种解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曹琪雯,女,1980—,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一词多义意象图式转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