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2013-04-29王玉慧
王玉慧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而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一、 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10 分钟的课间活动后要进入课堂,因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又较贪玩,常常不能马上稳定自己的情绪,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教室外。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里以故事导入法为例。《鲸》是一篇说明文,相对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舞蹈大赛。小鲸知道后非常高兴,它也想参加。于是,它就来到了赛场,只见赛场门口写着‘鱼类舞蹈大赛,门口还有两条小鲤鱼在值日。当小鲸正要进去的时候,却被小鲤鱼拦住了:‘对不起,你不能参加这个比赛。小鲸奇怪地问:‘为什么?小鲤鱼说:‘因为你不是鱼类。小鲸觉得十分委屈,一边哭一边往回游,它决定回去向妈妈问个究竟。同学们,你们能代小鲸的妈妈给小鲸一个满意的答案吗?”这时,学生会急切地打开书本寻找鲸到底是不是鱼类的答案。这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状态。
由此可见,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人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撼,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不同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情境,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如,《月光曲》一课,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在这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柔和的月光,清幽的景色,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优美的音乐与赏心悦目、富有情感的课文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了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此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既能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好奇心,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新的一课。
三、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效激发他们进行问题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提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问题,使课堂达到预期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此,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提问时要巧设悬念。悬念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学习潜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去迫切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材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一般来说,受篇幅影响,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都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巧妙设置,吸引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设置上都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些内容也往往最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也乐于去探索。在将生活实际与教学链接时,教师要注意进行多方引导,在提问上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问题答案,以迎合小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实现最佳。
四、 合理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趣味性
作业的趣味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作业布置得好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小学生,大部分小学生通常都是不愿意做作业的,因为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应该增加趣味性,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其表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从事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可能乐于从事思辨色彩较浓的作业,并且同样水平的学生对作业方式的兴趣也不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