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惯性说教的误区

2013-04-29于微微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全班同学学会交流

于微微

苦口婆心进行说服教育,是自古以来家长和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认为凡事自己都正确,一味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变换角度,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那么,如何走出这一误区呢?

一、抛弃“空洞”,学会“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一再被推向教育前沿,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创见,而培养有创见人才的我们,首先就必须在思想上创新,理解学生。有这样一位男生,曾经一度经常关注一位女生,课下看,课上也看,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后来班主任发现后,不是发火训斥这点年纪就早恋,叫家长,而是带他到学校花园,指着花蕾告诉他花朵开花有固定时间,不合花序只能使它过早夭折,不同阶段要做该做的事。本来忐忑不安的男生现在一下子放下心来,很坚决地对班主任说“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之类的话,并很快调整好状态,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了学习中。这就告诉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叛逆心理、青春期个性发展,解放自己的思想,学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抛弃“机械”,学会“设计”

教育学生,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不能千篇一律,找来就谈。比如,对一个自尊心强的学生,随意在课间人来人往的走廊上就教育,那么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就算他认识到错误,也很难接受,索性一错到底,容易造成他的心理阴影,仇视老师、仇视社会等,无疑也破坏了他的健康成长。因此,合适的时机、场所对教育学生有着十分微妙的影响。我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曾遇到过一件难以忘怀的事: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讲解课文,不曾想有一男生竟趴在桌上睡大觉。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慢慢走到他身边,轻轻揪了一下他的耳朵,可谁知他不但不马上坐好,反而大叫一声“干什么”,翻个白眼,又趴下去了。说实话,刚毕业的我当时真被气得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真想把他轰出教室。事后,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课堂“忘记”,课后谈心,笔记交流等形式,最终赢得了他乃至全班同学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选择最佳时机和场所,对情绪激动的同学冷处理,对敏感脆弱的同学在人少的场合点拨,那么一方面教师解决了问题,一方面给学生保留了自尊,使他们主动认识到错误,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主动改正。

三、抛弃“单一”,学会“多样”

无新意的重复、乏味的套话,会让人厌倦。但教育学生的大道理不讲不行,讲了不听也不行。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两全其美呢?在高科技通讯手段日益发达、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说服教育。曾经看过这样一次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家长会,不是老师讲学生的优缺点、成绩,而是由学生事先在自己位置上放上亲笔写给家长的信,当家长拆开阅读时,我发现不少家长神情严肃,甚而有些不住地揉眼睛。班主任后来请几位家长谈谈子女,其中一位家长竟刚开头就哭了,她说从没想过女儿有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认为女儿没长大,成绩好不好没有关系,只要尽力,又说永远爱她,只要她快快乐乐地成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件、电话、网络等进行亲子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实践证明,新颖多样的手段有助于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更有助于双方获得理解,培养感情,事半功倍。

四、抛弃“主讲”,学会“倾听”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正确的要求,但绝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动机、意愿、想法,做他们倾诉的对象,倾听他们的感受,走进他们的心灵。无论课上课下,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进行换位思考,消除彼此的隔阂,拉近距离。有位男生在班级中经常爱出风头,事事表现自己,结果造成同班同学与他孤立。一有老师提他回答问题,下面准有同学喝倒彩。由此,他很不理解,好在乐观豁达,于是主动找到班主任,向班主任诉苦。班主任就让他讲讲想法,原来就是想要多为班级做点事,让全班同学喜欢他,结果却事与愿违。后来这位老师告诉他,我们要敢于表现自己,但同时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的力量。所以,“点到为止”的适时启发,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更能让学生醒悟和提高。

猜你喜欢

全班同学学会交流
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如此交流,太暖!
你试试看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会分享
我们的相册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