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察伴随幼儿的科学探索
2013-04-29张静姝
张静姝
观察是人们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如何让幼儿从小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习得科学的观察方法,以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笔者结合幼儿教育实践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一、及时记录,让观察有迹可循
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极强的观察欲望,但其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如果能以其观察兴趣为基础,以适宜的方式引导其进行适当的记录,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和幼儿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他们的发现和喂食内容等,持续地观察和记录会使他们的观察更加细致,更容易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新发现、新问题,激发其强烈的探索和继续观察的欲望。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幼儿的观察与记录,了解其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感兴趣的问题,更理性地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这要求教师不但要以幼儿现阶段的行为能力为基础,引导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观察记录,还要加强自己对幼儿的随机观察与记录,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找到卓具实效的教育策略。中班的小朋友在喂养小鱼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条小鱼死了,幼儿对小鱼的死因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水坏了,小鱼中毒了,有的说是我们说话的声大了,小鱼吓死了,有的说是小鱼吃多了,撑死了……说小鱼是我们喂食喂多了给撑死了的幼儿,竟想到了查“喂养记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让教师和幼儿都重新认识和思考了记录对观察的重要性。
在科学领域活动中,观察、思考、实验和记录交互使用能够让师幼实现在思考中质疑,在实验和观察中论证,在观察的基础上生成新问题的共同成长。刘老师为了证明温度也能使空气流动的原理,设计了“舞动的小蛇”这一实验,但火焰的大小、小蛇的粗细和重量,都会对实验的效果产生影响。为了把握这些因素,她做了近20次的实验。在《空气中有什么》活动中,一位幼儿说:“我爷爷说空气有水。”马上有幼儿反对“有水就湿了,也没湿呀?”“是,没湿!爷爷还让我看了呢!水开了就冒气了,那气就是水变的。不信你也回家看看。”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就带他们到厨房看了一下,还验证了冒出来的气到底是不是水变的,幼儿都认可了空气里有水蒸气的说法,有的还说:“看!气多了就像雾一样。”
二、追随幼儿,寻求多样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细心观察的事物,要想让幼儿成为一个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人,教师就要成为他们的观察伙伴,追随他们的兴趣和目光,当观察遇到难题时,和他们共同想办法解决,支持和满足他们的观察,如通过边实验、边观察发现科学的原理,通过对比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幼儿园院子里成群的白鸽始终是最吸引幼儿的动物明星,他们喜欢看白鸽展翅在空中成群地飞翔,他们喜欢撒一把玉米在地上看白鸽争相进食,他们喜欢走近它,同不怕人的白鸽问好……一天,大班的幼儿突然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长大了,我们喂的鸽子也长大了,都要当鸽爸爸和鸽妈妈了,它们的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呢?鸽子生下来就能吃玉米、就能飞吗?我们看到的小鸽子怎么都和它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它们小时候什么样呀?一个个稚气的问题透着对知识的渴求,但由于鸽子孵化的地点和习性的制约,直接观察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怎么办呢?教师和幼儿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由老师对鸽子的孵化过程进行全程的摄录,然后来同大家分享。教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特地请了帮手,两个人每天钻鸽子窝,在隐秘的角落进行偷拍,经过近20天的不懈努力,一幅幅鲜活的图片、一段段充满生趣的视频展现在幼儿面前,他们凝神观看,欢呼雀跃,终于看到了小鸽子的成长历程。
三、回应幼儿,让观察与思考同行
观察无所不在,人们在看的同时,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和问题。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共处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重视生活中的教育。金秋时节,教师和幼儿到菜园去采摘小柿子,幼儿在采摘的过程中传递着“绿的还没熟呢”的信息,发现了腐烂的柿子,教师适时地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引发幼儿的观察与思考,进而生成了对“柿子为什么会烂”、“怎样能保存得更久”等有趣的问题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