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乐相马,到伯乐养马
2013-04-29李友焱
李友焱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可惜的是,世人却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挑选的是否是千里马上,对马的评价标准似乎也只有是否能够日行千里这一条。这一现象恰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人希望教师是“伯乐”,选拔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这种“千里马”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而普通马极多,却一律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消化不良”“训练过度”,屈死于“伯乐”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就马而言,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拿学生来说,有的长于学习,有的长于创造,有的长于管理,有的长于劳动,有的长于体艺,岂能一概用学习成绩衡量?教师不能忽视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好好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好好教,让所有的马都能尽其专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最高的标准不是当好“相马”的伯乐,而是要当好“养马”的伯乐。
话又说回来,想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除了要摆脱“善相千里马”的盛名之累,更要明白,想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地喂养。作为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那些“差生”只是成为所谓“好生”的伴读,想做到这一切,还真是要有“相马”伯乐的火眼金睛。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养马”,而不单单是为了挑出千里马。
不过,人们总还是喜欢千里马,社会也的确需要千里马,伯乐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需求呢?我想,如果我们不以单一的标准定义“千里马”,而是将每个有特长、有潜能的孩子都视为“千里马”,那么,千里马将无处不在。它在哪里?不在马厩里,也不在徐悲鸿的画卷中;他们,就端坐在我们的教室里,活跃在我们的校园里,奔腾在我们的思想里。
但愿“千里马常有,伯乐亦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