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德育的思考
2013-04-29周宏伟李艳红
周宏伟 李艳红
一、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1. 小学德育是保障我国小学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小学德育通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个方面,促进小学生完整的人格发展,保证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也是是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体现。
2. 小学德育是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条件。小学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各种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德育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期,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 小学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德育是奠基工程,具有战略意义。
二、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德育的递进关系存在混乱局面。结合小学生年龄阶段和认识能力的德育目标尚未做到分层递进,相应的教育内容也就缺乏合理的递进关系。往往出现对小学生进行大量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但学生本应该建立的行为习惯却没有建立,本末倒置,以致影响到未来中学和大学德育的循序渐进,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在小学德育目标分层递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就比较大,有的学校往往盲目地迎合潮流,追踪社会热点开展各种德育活动,看似轰轰烈烈,但因不顾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实际效果不佳。
2. 德育的主阵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的实效要通过德育的主阵地才能实现,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平台。但很多小学校把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看成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并把检查、评比当作德育的主要手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各种检查和评比,每天公布分数,规定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德育的实质变成了对评比分数的关注。其实这样的德育是没有实效的,由于没有明理教育,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有改变,一旦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表现还会如初。
3. 德育教师边缘化。德育工作要靠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推动,但现实是:德育只靠班主任来做,其他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德育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贴的办法来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来做德育工作天经地义,但其他学科教师没有获得相应的酬劳,他们不会重视在自己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实,德育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 确定小学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实质是养成教育,而不是宏大的政治理念,这也是小学德育的目标。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常规。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放学排好队,走人行道,不乱穿马路;写字姿势正确,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字迹工整;说文明话,会用礼貌用语。其次,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良好的品德一旦形成,学生的行为就会在自发状态下规范化、趋利化。当然,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因此,小学德育要渗透到小学教育的总体过程中,不是某一个环节或者某几个环节能做好的。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渗透品德教育。一方面,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编辑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丰富的素材,具有极高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目的任务明确,节奏合理,教师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教学活动时,培养了自控、合作、交往等品质。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对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逻辑的思考与领悟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让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十分必要。
3. 小学德育要重实效。重实效就是把德育落到实处。要认识德育是系统的工程,不是搞几个活动、喊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就能实现的,要靠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不能靠生硬地灌输。各学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学科思想内容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德育课程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品德教育和习惯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科学地、灵活地融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