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债市打黑来得更猛烈些吧
2013-04-29
四月,春暖花开。但资本市场上刮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债市扫黑行动,让许多金融从业人员噤若寒蝉,整个债券市场风声鹤唳。
万家基金率先起火,其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被带走调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债券市场的灰色交易黑幕由此拉开。数日之内,数名债市重量级人物纷纷落网,这些债市“硕鼠”分别来自银行、基金与券商,可谓“面面俱到”。
2012年,国内债市很“牛”,整个行业兴奋不已。不少券商和基金之所以在A股持续走熊的行情中还能维持业绩,主要拜固定收益部门的努力所赐。也正是由于债市不错的收益,极大地诱发了从业人员的逐利私心,并铤而走险。
此次曝光的债市黑幕事件,与十多年前发生的“基金黑幕”事件何其相似。
债市“硕鼠”敛财的本质与股票市场相似,由于这些债券市场大佬们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可以在一级市场得到好券,并轻易游走于银行、券商之间,可以通过上下游轻易操纵部分价格。
最典型的做法是,利用关系得到好券卖给下家,而后获得中间收益,通过代持获得最高达到十倍的杠杆,再通过非公众公司的丙类账户向特定个人进行利益输送。
债券市场之所以出现如此乱象,主要原因是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定价不准确、过程不透明,极易滋生寻租和利益输送。
银行间债市是一个场外市场,采取一对一撮合的交易方式,市场监管更多地依赖行业自律。虽然一对一的交易方式提高了市场效率,但也使得市场透明度大为降低。尤其丙类账户的大量出现给银行间债市代持行为增加了隐蔽性,而监管机构似乎也存在监管盲点,使得低卖高买、利益输送、非法牟利的行为成为可能,并被一些利益共同体所实践。
对规模巨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言,债券是一种必然存在的投资类别;对于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和企业来说,债券是不可或缺的融资渠道;对于央行来说,债券市场则是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经之路。
目前债券市场已扩容至26万亿元,公募基金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规模逼近9000亿元,当机构可以通过代持将其资产规模放大四五倍,甚至可以将杠杆放大至十倍时,监管层真的不能忽视债市的风险了。
让债市打黑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