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农村低段学困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2013-04-29泮雪娇
泮雪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材、教法、学法的改革,教师的教学定位是让优秀生“吃得饱”,一般生“吃得了”,学困生“踮一踮脚够得着”。但让学困生“踮一踮脚够得着”谈何容易?他们有的表面上上课很认真,实际上是做做样子,不懂装懂;有的虽然很努力学习了,但学习成绩还是没提高。如果在小学低段,教师就放弃了他们,他们后面的学习就更无法进行了。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我从借助成功体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捕捉学困生成功的信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及优秀生的感受,脑子里要承认学困生的存在,对不同的学生心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学困生能通过顺向思维解题就不错了,教师不必要求他们用逆向思维思考。一年级的口算测试,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120~160道题,但学困生能做到60~80道题就不错了。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困生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我班的周慧瑾等6位学生的成绩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我上课时尽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解答,答对了就给予他们掌声,他们听课的积极性提高了。陆修叶同学平时很懒散,经常不交作业,但我没有放弃他。他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很有想法,我给了他表现的机会,后来他是第一个上交作业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他们对课堂各个方面就有了积极性,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如果教师不重视学困生,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越到高年级就会越没信心,只能混日子。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如果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有想学的需要,有想学好的信心,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因此,备课相当重要,我们要挖掘数学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解决了粉笔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把静态的做成动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听我们的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享受,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达到了。反之,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听得云里来雾里去,对数学产生厌倦感,不会做作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教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了。
三、正视学困生的错误
学困生不像尖子生那样思维敏捷,也没有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做作业的速度,再加上自身的懒惰和不努力,成绩自然会差。我们要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绝不允许他们有过激行为,绝不允许他们犯错误,否则会造成反面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教师要把学困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对学困生来讲,一些基本的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必要,首先是要养成遵守学校纪律、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的良好习惯;接着培养复习、预习、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知道作业来不及做要补上,来不及订正回家也要订正好,不懂得解答就要请教老师。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学习一定能有所进步。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不做小动作,及时把获得的知识反馈出去,这样才能发挥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达到转化的目的。
四、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不能要求过高
一点进步,一次克制不良习惯的表现,一次较好的作业……都是星星之火,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加以引导,使这些火花成燎原之势,引起质的变化。我班的郑伟同学是典型的学困生,其他科任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差生。二年级时他经常主动找老师批改他的作业,老师对他越来越重视了,加上他自己的努力,三年级时他的成绩上来了,并带动了班里的一部分学困生。我由衷地佩服这位学生。对学困生的教育,学校、教师、家长要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农村的孩子家务负担重,懂事早,这是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的劣势,也是优势。小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我们应该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共同教育。
总之,对待学困生,教师要以“爱”字当先,以“帮”字入手,立足于“拉”字,温暖他们受冷落的心,使他们全面发展。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