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和毅力

2013-04-29温轶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毅力时段动力

温轶群

在影响学习绩效和学习能力的诸因素中,兴趣趋向,即有没有兴趣,兴趣的浓厚程度,是非常关键的。兴趣,是对某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个人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表现形态。兴趣对学习几乎具有前提性作用,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几乎都决定于兴趣。因此,让孩子产生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就成为引领孩子学习的最根本的着眼点和工作环节。

一、 兴趣的实质

兴趣既是对某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情绪是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兴奋、愉快、悲伤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情感是受客观影响而致主观出现的心情,这心情有喜欢、愤怒、厌恶等各种状态。说到底,兴趣总是主观性的东西,是活动主体(包括学习主体)的主观情状。但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哲学原理提示我们,作为主观情状的兴趣,作为具有兴奋、愉快(喜欢)情感(心情)的兴趣,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的。“真理重复一千遍也可能走向反面”(杨学武语);一篇文章读多了也会有“乏味”的感觉(当然也有许多百读不厌的文章);《祝福》里的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起初也曾引来一汪同情之泪,说多了(也只有伤心至极的、无法抹平伤痕的她才会反复说起),也会引来听者的厌恶。西方经济学家戈森说:“某物品随着其满足程度而欲望递减和价值递减。”这说的是物质生活、物质消费。但精神生活、精神需求何尝不也是如此。精神生活需求的完全重复欲望性要比物质生活需求的完全重复欲望性小得多(连续吃几餐大米饭还觉得好吃,连续看同一出戏,兴趣就会大减乃至没有兴趣了)。心情的持续性,无论是兴奋、喜悦,还是悲哀、忧恐,都总是有限度的,呈一种抛物线状态,这是人体生理抑制所使然,这也叫身体调节机理。兴趣,作为一种情绪、情感、心情,无论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还是在精神生活需求中,其欲望及其心情变化都会呈现这个抛物线状态。这种“兴奋”的抛物线状态,也就是喜好或关切的情绪高潮,这些情绪也有低潮或消退状态(学者周彪称之为“情绪疲劳”“关注疲劳”)。所谓“心情”,只是习惯说法,从人体生理上解释,其实应是“脑情”,是大脑生理表现的情状。从人体生理上解读或认识“兴趣”的本质是很必要的,这对引发和保持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非常重要。

二、兴趣、价值取向与学习动力

影响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思想理念,最主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小孩子,尤其是幼儿时期,也许还谈不上有什么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价值观则在两三岁的幼儿中逐渐产生了,并主导着他(她)的行为,表现出一种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总是产生在兴趣趋向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对事物认识或求知的价值取向首先需要事物信号引发大脑产生兴趣,兴趣激发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产生行为(认识或求知)动力。人的任何行为动力都决定于其价值选择(也就是价值取向),并体现其价值观点。

兴趣的产生,一是事物发出的信号通过传媒输送,由人体感官接收,再由神经传到大脑之后,引发了大脑的兴奋(喜好或关切)而致;二是人的欲望对事物信号的反作用。当事物信号所反映的事物属性与人的欲望相符时便产生兴趣,相背时则没有兴趣。兴趣与事物信号反映相关,与人的欲望(价值目标和价值层次)相关。那么,事物信号的美感、愉悦感和内涵对欲望的迎合就显得非常关键。诚然,人的欲望是多元、多层次的,某一(某元、某层次)欲望会随着满足程度递减,并产生新的欲望(或追求高层次的欲望)。例如,两位数的认识(包括加减乘除运算技巧)欲望满足之后,便产生对三位数、四位数……的认识追求;整数认识之后,便想认识分数;有理数认识之后,便想扩展到包括无理数的整个实数体系的认识……正是欲望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层次性。

认识兴趣、价值取向与行为动力的关系,对于以学习为主的学校和学生来说,如何启发和保持其学习动力,就显得很富思辨意义了。猎新好奇、求知欲旺,本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设法让孩子的学习内容(对象)具有新奇性、愉悦性,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兴奋,形成喜好或关注“学习内容”的情感,产生求知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发和保持格致的欲望及由之而致的动力,是学习的引领者务必费心的事儿。用句未必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的内容上能餐餐“吃到”新鲜美味的“饭菜”,即使“炒旧饭”也要加些“配料”,也要讲究点方法。这样做的用意就是一个,不能让孩子乏味,而要让孩子生发和保持学习的兴趣,获得一定程度的求知欲望的满足,否则孩子就很难有学习的行为动力。兴趣与价值取向、行为动力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孩子,大人也存在。只是在欲望和价值取向上,有“元”和“层次”上的差别而已。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成长和知识积累增多,欲望也迅速发展变化,欲望的日益多样性和高层次性,会导致兴趣的日益多元性和高层次性,相应的价值取向也会高品位化。诚然,由于代际的生活环境差异(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当今这代孩子与上代同龄期孩子的欲望和兴趣,以及行为的价值取向,都会大不相同。这种欲望、兴趣、价值取向的代际差异,恰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所在。有学者提出一个命题——“社会进步的原因主要是下一代不全听上一代的话”,这是具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的。

认识兴趣与价值取向、行为动力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在于如何引发和增强孩子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然而,如何使孩子的学习内容(认识对象)富有趣味性、新奇性和愉悦性,则靠众多的学习引领者(教育工作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三、兴趣、价值目标与学习毅力

毅力,指坚强持久的意志。当这样的意志主导行动时,就成为一种力量,故称之为毅力。一个人做某件事或从事某项活动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既决定于兴趣(兴奋状态)的保持,更决定于其价值目标(行为目的)的定位。学习的毅力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阶段学习毅力,二是终身学习毅力。阶段学习毅力也可称为时段学习毅力,有大时段和小时段之分。大时段有整个小学时段或中学时段、大学时段、研究生时段等;小时段有一个单元知识或某门相对独立知识的学习,也有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无论是坚持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坚持终身学习,都要有毅力。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决定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剥层认识。学习哪一门知识都得耗费时月,尤其是学术研究,有些得用上毕生的精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小道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往往是边研究边学习,边积累知识边研究,从而有所突破)固然要有毅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有毅力。有毅力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比较自觉的认真做作业、预习,而毅力差的孩子会贪玩,连基本的作业也不做,学而不习,或作业马虎,不动脑筋思考,应付了事,学与习都不认真。这里的分晓,毅力是很关键的。但是学习毅力的养成,非朝夕之功,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兴趣和由兴趣诱发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保持兴趣,稳定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价值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花大力气使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富于趣味性,气氛要活跃,要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把学习的参与度作纵深引向,让孩子的兴趣跟踪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

就兴趣的培养来说,笔者提三个要点供广大同行参考:一是从学习形式多样化和新奇性的设计上下工夫,迎合孩子求知欲旺盛、猎新好奇的特点;二是在信号传输上作感官的综合调动,以增强信号对大脑的兴奋度,激发思维活动的展开;三是在求知的价值引领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氛围的推动作用,保持和增进学习兴趣。至于具体的做法,就靠广大同行因材施教、各显神通了。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毅力时段动力
我懂得了坚持与毅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
分时段预约在PICC门诊维护中的应用与探讨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