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渗透语文课堂
2013-04-29陆恒会
陆恒会
德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德育是思品教师的事情,与其他教师无关,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不容推卸。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践行德育,让德育在我的课堂中得到无形的渗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键词句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课本中的关键词句,一旦发现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词句,我都会有效地运用它们。
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让学生对“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话进行细读,推敲“攥”的含义。在学生对“攥”字进行推敲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洁为什么要紧紧地把面包纸攥在手中?她为什么不把面包纸丢到湖里?”问题抛出之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词句可以作为德育的载体,只要用心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结合课本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图文并茂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由于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大都对课本中的插图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在对插图进行观察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如在执教三年级的“识字、学词、学句”时,我发现课文中有八幅关于北京首都建筑物的插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我在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更多的关于首都北京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到了很多相关的图片,有长城、天安门、圆明园等。看了这些图片,我很欣慰,问道:“同学们,你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建筑物图片,你们对这些建筑物的历史了解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很茫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对圆明园的历史有所了解。我妈妈说圆明园本来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皇家园林,但它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变得满目疮痍,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一席话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的爱国情感,这也是我所乐见的。
三、结合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亲身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社会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明白了道德的真谛。
再以《清澈的湖水》为例,我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探究这些河流究竟有多少被污染了。调查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周边的河流无一例外地都被污染了。上课的时候,我和学生探讨了河水被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被污染的河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李明同学说:“我一直以为学校周边的河流没有被污染,通过调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河流被污染得很严重,这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些河流的保护,防止它们受到更加严重的污染。”听到他这样说,我说道:“是啊,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很多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总有一天人类会失去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类会毁在自己的手中。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一起守护我们的地球。”说到这里,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惶恐,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他们再学习《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小洁的举动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这也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
实践证明,德育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语
当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总之,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阵地,我们要发挥好这一阵地的作用,让德育在无形中得到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