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倾听技巧
2013-04-29王永卫
王永卫
【摘 要】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教程。教师应该把倾听着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本文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树立倾听意识,聆听推断、评价,聆听学生心声等方面的思考,使教师养成倾听习惯,形成倾听技巧,切实通过倾听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倾听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倾听,才能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
一、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环境
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与学生成为朋友,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前提。热情友好地对待学生和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是尊重学生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不仅对提出正确意见或疑问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而且对提出不完全正确,甚至荒诞想法或疑问的学生,教师也应给予及时鼓励,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发言的主动性。对于同一问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于他们的发言,要加以分析,不要轻易批评、训斥甚至嘲笑。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加入到他们之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讨论。
二、倾听回应,激发发言热情
倾听学生发言,教师若能主动、迅速地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反应,则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热情。因此,在倾听学生发言或学生讨论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主动及时地做出反馈。比如,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插问一两句,表示在倾听他们的言论。如:“你说得对”,“应该是这样”,“你讲的有趣极了”,“以后怎样了呢?”,等有声语言表明你对发言者的注意和兴趣。
三、及时反馈,诱发创造个性
在课堂交流中,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再说一次”,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自信,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课文《一路花香》,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有的学生喜欢挑水工,因为他聪明;有的喜欢破水罐,因为他谦虚;可就是没有人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谁知道它为什么骄傲?谁能联系课文的内容说说。有学生说,它虽然很了不起,可也不应该骄傲呀。此时教师说,你提醒得很及时,不过在这里“骄傲”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不妨查一下字典,再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这个词有两种意思:一是以为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别人;一是自豪。于是,围绕完好无损的水罐该不该“骄傲”的探究便热烈地展开了。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做出了决策,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完好无损的水罐改变了看法,知道了“骄傲”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这与教师倾听中的巧妙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聆听心声,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上,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还孩子们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们个性的尊重、标新立异的青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一篇文章,多种读法。一位教师执教《做一片叶子》说:“面对同一篇课文,大家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体会。请自由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
有位学生说,“每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个班级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学生。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先请这名学生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并在下面画个破折号,写上他的名字。接着,让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后告诉大家,这就是他的格言。又一学生说,“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的时候,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儿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的叶子,人老叶黄……
教师激动地把这个学生高高地抱在自己的怀里,仰面看着孩子,兴奋地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再说一遍,我和同学们愿意再次聆听!”正是教师两次真诚的聆听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热情空前高涨。教师异常激动地说:“同学们真棒!你们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掌声鼓励!”
课堂上,由于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倾听技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等主编.《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卓越校长》.现代教育报社主办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