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集材,善挑选,成良文

2013-04-29王永军

课外语文·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选用鉴别素材

王永军

【摘要】写作教学往往困于“无米之炊”,学生无物可写。素材的采集与选用,可以克服作文内容空洞单薄之弊。引导学生去集材、选材、用材,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及学生作文应试能力。

【关键词】素材;集材;选用;鉴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课是师生都倍感头疼的课。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更是厌恶写作,一提到写作就是一片带有抗议性的“哦~”声。因为写不好,就不愿写;又因为不愿写,就更写不好。如此恶性循环,使写作教学一直处在“慢、差、费”的境地。学生作文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内容单薄甚或空洞无物,所写内容都是颠来倒去“自家道理”,泛泛而谈。有些文章更是味同嚼蜡,令读者不忍读完,纯粹在混字数,失败得很。其实,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一两则较为扣题的事例材料或引一经一典,在文章内容上就能出现良好效果。如果再多一点素材的恰当应用,就能在“同胞们”的作文中出类拔萃,获得不错的分数。在一篇字数要求700以上的高职考作文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职高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素材的采集,并指导他们合理地运用,让他们有“事”、“物”、“理”可写,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完成写作任务,如此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文章要想做到内容充实,说理透彻,就须依靠材料,它是至关重要的“器”。如果平时不在意材料的收集、积累,或只有陈旧贫乏的材料,他的作文就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只有广泛搜集写作素材,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学生广采博取,不断地从生活学习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灵感才会闪现,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既快又好地完成作文。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应努力践行“广集材,精挑选,成良文”的教学原则,以期快捷地提高学生作文的应考能力。

一、广集材写作的基础与前提

写作素材丰富而且广泛,需要引导学生去“慧眼识材”,从哪些方面着手,采用何种方式,教师要作出要求或建议。笔者认为可从这些方面入手去指导学生集材:

1.观察社会,从生活中积淀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能联系应用的素材就越多。身边的人与事,能触动我们感受的都可及时地收集整理,做好记载。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件事从起因、经过到结果的过程中,都可探寻引人思考的地方,给人启示。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棵草可以展示生命的顽强,一句话可以表达人世的炎凉。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启迪智慧,积淀丰富的写作素材。

2.利用课本,从教材中挖掘素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例子,特别是名家名篇,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和段落,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课文《论语》、《劝学》等,到处都有理论材料,是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稍加挑选,就有许多道理材料可用,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素材蕴含的道理,结合背诵要求学生牢记。另外,引导学生理解素材很关键,它是准确用材的前提,指导学生能够用入话题之中,并能触类旁通,这样才能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拓展阅读,从课外读物中找寻素材。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语文学习阵地,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外读物,包括各类各科书籍、报刊杂志等。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之后写感想,写摘要的良好习惯。如果看到令人深有感受或启迪的素材,能够记录下来。可以摘抄、剪报,也可概括归纳。总之,学生自己采集整理的资料是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素材。

4.旁征博引,从不同学科中牵引素材。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众多学科中,写作素材最丰富的首推历史。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材料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历史事例、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事实材料,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提高思辨能力。

其他学科的教材也同样蕴藏着大量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值得去收集。特别是有的专业课程,实例丰富,具体生动,很有说服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之中,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收集写作材料,并在作文中采用。文章若能扩大用材范围,彰显个性,必能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利用媒介,从电视网络中精淘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好电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观看电视所占的课余时间远远多于阅读的时间。一些节目可提供宝贵的声像资料,立体而直观,不失为极好的素材。如“人与自然”、“科技博览”、“读书时间”、“探索发现”等等。如果能利用好电视资源,把学生的兴趣点从连续剧上转移到这些节目中来,那么电视就会成为拓宽学生视野的高效途径。当然,还要提醒学生,影视剧的虚构剧情不宜采用或仿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电脑,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料和素材,可以随时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纷繁无穷的网络世界里,精心“淘”出理想的素材。

二、善挑选素材的把握与鉴别

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具备挑选的条件,才能自如地运用。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素材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有能用与否之别。为我所用,即为良材。要让学生明确,素材只要符合话题要求的,能用来说事的都是备选材料,对这些可用之材须做到“善挑选”。

在选用材料上,从审题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牵涉到用材的问题,所以必须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使材尽其用,卓然有效。

1.审清题目,把握题旨。近几年高职考作文一般为材料作文,并没用一个明确的话题,但并不影响我们提炼出话题,进而确立中心。如2011年浙江省高职考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叙述了一个事例,即“中国达人秀”节目中,袖管两空的劉伟用十个脚趾弹钢琴,优美的旋律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第二段是议论性文字,有几句关键的句子,如“在‘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凭着勇士般的毅力,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只要抓住这几句话,就知道话题为“生命·自强·奋斗”,材料主旨是“让生命更精彩”、“人生要自强拼搏”。

这一步选材虽然还没开始,但如果题目主旨把握不准,必然是“后功尽弃”,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达到对题旨很熟悉的程度,才不至于选材时偏离方向,或用之不当。

2.初定中心,明确方向。准确把握题旨后,展开联想:相似联想、相逆联想、因果联想、条件联想、事理联想,头脑中会闪现出写作的大致方向,写作意图会慢慢明晰起来,可以初步定下写作的中心。再根据自己写作喜好与特长,明确所写文章的体裁,从而明确文章写作的方向,这样“立意”基本完成。如上题,可立意为“人,在奋斗中体现价值”,“人生就是一场精彩的表演”等等。

这一步也为选材指明了方向,因为什么样的中心,选什么样的素材。

3.搜索素材,记录整理。与中心关联的素材,在头脑中迅速搜索,如果备材丰富,可以闪现出几个来。如上题,会让人想到一些名人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也会有史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 李白——磨杵受启,勤学成才。 王羲之——临池学书,终成大家。匡衡——凿壁借光,成经学大师。当代事例:张海迪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取得的博士学位……

这些材料不妨马上记录下来,因为有的记忆稍纵即逝。而且,罗列出多个素材,才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

4.鉴别筛选,去偏存精。对于备用的素材须细细遴选,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择精当的材料,除去对论述中心有所偏颇的材料,做到“去偏存精”。鉴别筛选,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1)选典型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典型的材料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首先应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2)避免“熟”与“俗”,追求“鲜”和“活”。人云亦云的素材让人厌烦,低俗无味的素材令人反感。用材上尽量不重蹈他人覆辙,做到“鲜”和“活”。“鲜”即当世近期出现的能论述中心的新人新事新闻;“活”是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总之,在用材上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如果写一篇主题为“保护环境”的文章,兴许举例子、列数字等素材不少,但容易落入俗套,不妨另辟蹊径,如:“最成功的广告推销——让爱斯基摩人把空调搬回家”。由此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这样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效果极佳。所以,反向的、独特的却恰当的素材,要鼓励善用、多用。

此外,并不是与主题完全吻合的材料方能选用。许多材料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只要能从某个角度切入与主题关联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放大切入点,浓墨重彩地引申开去,可为文章所用。

三、成良文素材终成正果

选材、构思完成,提笔行文,取用素材,卒成文章。取用之道,贵在“无缝”。

“无缝”,意即素材引用时,切入点与内容、中心相吻合,衔接自然贴切,无割裂、分离之感。做到“无缝”,使材料和文章中心形成“血肉”和“骨骼”的關系,彼此不可拆分,互为一体。

对于选中的素材,一要“剪裁”,即剪掉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删除材料中与写作意图无关的部分,保留主要的本质的材料,突出与写作意图相关联的部分。二要“截取”,即从某类或某个材料中取出与一定的写作意图相关联的材料或材料局部。截取时要把握实质、注意完整,不能断章取义。三要处理好“详略”,对于表现写作意图材料详写,不甚重要的材料略写。

对素材要抓住切入点深入阐发,联系中心铺展内容,力求“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此,素材终能“修成正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写作教学中,师生对素材采集和运用,不但要加强思想上的认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应用。相信做好了素材的采集和运用,会提高一点写作教学效果,如此,甚是欣慰。

参考文献

[1]慕红玲.写作素材的采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选用鉴别素材
谈拖拉机燃油的选用与维护
三级跳远教学中的五种辅助教材探析
利用溶解性表,提高学生在酸、碱、盐等物质鉴别中的能力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显微技术在牛黄清心丸(局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素材与广播电视之节目关系探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复杂地层钻井液选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