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趋利避害 合理利用

2013-04-29吴涧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合理利用小学科学信息技术

吴涧石

摘要:本文从“合理利用”和“趋利避害”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走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的误区,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形成小学科学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教学信息传递的高容量、高效率以及媒体呈现形、色、意、声统一等特点,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但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由于盲目夸大它的功能,认为它无所不能而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很多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一方面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正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弊端消弭于妥善运用中。

合理利用—让科学教学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1.诱—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心,这种倾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中,也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的品质。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等一一映入学生眼帘。随后提出问题:地球外表的地形是谁“塑造”的呢?它们发生过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也能顺利引导他们进入到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2.优—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讲授教科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课时,为了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理解人体心脏的运动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单纯靠听讲不易理解的实践操作步骤和难理解的知识。再如,在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时,运用媒体再现天体的运动,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增—真实感触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具有形象性、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指导认识《动物的卵》时,学生要深入了解鸡和青蛙卵的孵化过程,单凭几张图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适时加入信息技术,动态地展现动物卵的孵化过程,将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促—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和教材是信息的主要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也制约了其自主探究的实施。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将会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达到双赢。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球》时,教师可在特定时间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房,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网站,获取自己感兴趣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地形地貌的知识。

趋利避害—让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拥有更缜密的整合

1.莫要为形式上的“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评优课与公开课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仅仅在形式上为“整合”而整合。这一方面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误解,认为只要运用了就是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优课常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当作评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具有形式上的“整合”而去整合,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手段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它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不要滥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与教学的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源起,必须以教学实效的提高为准则。

2.莫要在理解上走入误区

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很多教师在理解上容易走入误区,认为只要在教学中放录像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了,就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整合。而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应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如果仅仅把放些视频就当作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而不对是否该用、在什么时机用、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是不能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当然也就算不上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3.莫要忽视某些“亲历”的替代

小学科学课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主动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是,只强调亲历科学,而不去指导学生借助替代经验去学习、认识规律的极端行为,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种误解。小学生不可能像天文学家那样长期深更半夜地去观测天象;也不可能像地理学家那样跋山涉水地考察地质地貌。因此,在科学课上不可能做到事事由学生亲历、体验和探究,而这正为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如,人体消化系统、地球内部的变化、耳朵的构造等。另外,如果过于强调“亲历”是不可替代的,新技术的应用就必然会被耽搁,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胆地尝试使用,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真正地让信息技术去替代一些,拓展一些,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消除弊端,趋利避害,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整合,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形成小学科学特有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新明,王振.浅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2007(7-8).

猜你喜欢

合理利用小学科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档案资源的功能与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