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的“批改”与“交流”
2013-04-29孙妍伟
孙妍伟
批改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的,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后,心情也不会快乐,渐渐地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不断重复枯燥的劳动,而且效果也不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批改,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应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
一、当面交流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时交随时看,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理清学生的思路,有时还可以当面对话。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我就问他,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我看。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不做调查就批学生的文章,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文字交流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用文字交流,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挑剔、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写作情感,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在写春游的建议时,有的学生建议到乡下去,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观赏自然风光、既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又可以到小河里钓鱼。我在看过作文后写道:“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并给了他五颗星。学生看到后,高兴地笑了。
三、心灵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有时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这样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用真情实感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曾经在生气的时候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假如我是教师》。有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教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多抄课文,那意味着毫无用处。”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给他写了我的感想:“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