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源于生活
2013-04-29康燕珍
康燕珍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常听有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写。”还有的学生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交上了作文,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应从生活中多汲取素材,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知觉。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引起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无意注意,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比如,在指导《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习作训练时,我先让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回来后,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在参加这个游戏时只是怀着参与的心理,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个游戏过程只是个粗浅的认识,缺乏精细深入的观察,脑子空空的,寥寥几笔就完事了。为此,我又带学生重玩了一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在游戏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有关“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录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参加游戏时的场面,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如“张开、闪、扑、躲、抓”等;最后,让学生玩这个游戏。这次,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他们兴趣盎然,观察这个游戏时仔细、认真,看得全面,印象特别深,写起作文来轻松自如,写出的作文也具体生动。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观察依然苍翠的松树,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材料从哪里来呢?一是靠认真细致的观察,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素材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两方面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1.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能使学生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便在日记中积累了作文所需的素材。如果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大部分学生会写拾到钱交给老师,或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等。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非常局限。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可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此时教师可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学会有意积累素材,注意发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2.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教师要结合作文教学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爬山、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达到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首先,活动中观察。教师一定要多进行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纠正他们观察中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其次,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如学了《丑公主》后,我让学生编课本剧,并进行小组表演比赛,之后让学生动笔把比赛过程写下来,学生的习作自然就达到了内容具体、语言丰富的要求。
总之,只有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源泉,才能不断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