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2013-04-29陈自余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初中历史

陈自余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技巧性,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趣味性、启发性、时代性、层次性、批判性几个重要原则。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置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性社会学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认知历史,把握问题的趣味性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没有学习的欲望,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历史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

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在一个寒冬的傍晚,一家人围着煤炉坐在一起。其中老爷爷正在抽烟,一个孩子在炉膛里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淘米,准备烧稀饭。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

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或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以史为鉴,感悟历史,把握问题的时代性

新课标强调指出,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出历史的时代性,这些也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比如很多材料对于现实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或借鉴意义。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这一点,比如我在上“悟沧桑巨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隋朝以前长安城为什么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在唐之后,几乎不再作为政治中心?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采用比较探究的方法学习。历史提问一定要有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对历史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把握问题的层次性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问题的选择与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设置问题时,应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有层次感,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诸如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之类的简单基础问题,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在幻灯片上显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第二部分: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第四部分: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这部分材料文史结合,对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交给中上生完成,让学生最后结合内容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解答,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因地制宜。

五、设疑诘难,创新提高,把握问题的批判性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教材对此是肯定的,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志。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性质上讲同出一辙,从此之后“百家争鸣”局面不再,文化与思想又被重新禁锢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课堂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2.王莹,《教学策略》

3.陆建中,《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初中历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