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架上的书扫进阅读器里
2013-04-29工头坚
工头坚
爱书人、藏书家、偷书贼,不同的
时代或心理背景,产生了各种不同与
书仃关的人群,而现在,应该再加上一
类:扫书狂。这个扫,当然不是扫地或
扫购,而是扫描。
真要说起来,个人类似这般扫描
书的行为很早就出现了。约莫30年前,
我还是个中学生时,精心收藏或拜托
父亲友人从口本买回一些动画或设计
类15籍。当时就煞有其事地以传统相
机,将喜爱的内页或附赠的海报一一
拍照、冲洗,除了自己保存外,主要还
足分享给有同样需求与喜好的同学。
工作后,进入广告制片公司担任
美术设计,为了场景或造型的参考,日
常的工作便是翻阅海内外的摄影、时
尚、室内或建筑设计杂志,寻找素材,
同时也拍照,当成提案的参考资料。这
么回想起来,还真是一路走来始终如
一,早早就具备扫描的基因了。
个人数字图书馆应势而起
时光匆匆、物换星移,我老早从过
去耶个热爱动漫、从事影像制片工作
的基础文青,转行到旅游产业的前线,
担任国际领队、导游,以及社群行销,
兼主持人。为了带团的需要,也就有了
购买文史书籍和旅行指南的借口。带
团或主持节目过程中,总也得带着半
个行李箱的参考书,而且一趟行程结
束后,往往又多好几本。长此以往,渐
渐激发了我将所有工具书做成“个人
数字图书馆”的念头。
真正引发扫描念头的,还在于平
板电脑风潮的启发。像我这种出生在
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算是介于老派
(类比派)与新派(数字派)之间的族
群。智能型手机刚推出时,我也觉得手
机只要能拨接电话就好,从来不认为
需要那些复杂的功能。当然,现在早已
屈服,而且已离不开它了。
平板电脑刚推出时,我也曾和人在
网上辩论电子书与纸本书的质感,表明
自己仍是支持纸本书的。但是,当第一
次接触到iPad,我就完全被说服了,马
上转而拥抱电子书。虽然后来的使用经
验显示,纸本书仍有其魅力与存在的必
要,但如果是一般工具书或杂志,确实
还是电子书比较方便。只不过,目前可
以选择的电子书毕竟有限,真正令我下
决心购入扫描器,并且狠心将书本拆
开,一一扫描成图档的动机,还是因为
外出时阅读参考资料的便利。
哪类书适合扫描
我是从2011年开始将书扫描成电
子档,到目前为止共扫了50本左右。如
果你问我,主要是扫描哪类图书?其
实还是以旅游指南以及杂志为主。好
比我时常去的意大利,每一座城市,过
去可能都是独立城邦,有各自的历史、
建筑风格、美食、名人等。我买了无数
和意大利有关的书,把它们全部拆开、
扫描,然后将每个城市或单一景点相
关的部分,整集在一个档案夹,或直接
汇整在同一个档案。这样我外出时,只
要带一部平板电脑和充电器即可。
说到这里,扫描出来的格式,又是
一门学问,毕竟各种阅读器或硬软件
能接受的档案格式不同。我一般都直
接先扫成图档,若有需要,再从图档转
成PDF。毕竟图档比较方便,在不同载
体上都可阅读。至于扫描的品质,因为
是自用,而非销售,所以只要字看得清
楚,图的颜色不要偏差太大就能接受。
纯文字书,诸如小说、散文,我还是宁
可捧着纸书读。倒是诗,轻薄短小,适
合在平板上呈现,又是另一番风味。
没时间?让专业的来!
因应阅读习惯改变的需求,日本
已经出现Bookscan这样的专业扫描服
务公司,消费者只要在网络上提出申
请、付费,透过宅急便将要扫描的书
籍送到Bookscan即可。Bookscan确认
过书籍内容后,利用大型裁纸机去掉
书背,再用业务级的高品质快速扫描
器扫描,还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存成
各种不同格式的档案,每本收费100元
日币。
我不是趋势观察家或预言家,无
法断言这样的服务是否受人青睐,或
者纸本书是否终有被淘汰的一天。但
根据美国的统计,拥有Kindle阅读器的
人,阅读量比一般消费者多40%。当书
本可以载入到手机或平板电脑,甚至
透过云端储存,随时可以下载阅读时,
虽少了老派流连书柜的乐趣,却更能
促进知识的流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