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3-04-29陈月
陈月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
一、“情感”充满课堂
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课堂上,教師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留给学生,平等对待,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个个都是故事迷,特别喜欢听孙悟空之类的故事,把知识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讲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孙悟空自从离开师父回到花果山后,每天与猴孙们过着自由自在的快活日子。有一天,猴王拿出6只桃子,对身边的3只小猴说:“这6只桃子,你们3只小猴分了吃吧。”小猴撅起嘴巴嫌少。猴王就拿出60只桃子说分给3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600只桃子,可要分给3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乐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咦,为什么大家都笑了呢?这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便兴趣盎然。这一则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引领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讲。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我准备了喜羊羊玩具做学具,让学生尝试从前后左右去观察思考,并能积极主动地把看到的说给大家听,“我坐在他的前面,看到了他的羊角、眉毛、眼睛……”然后我出示图片,当学生发现和老师的想法一样时,更加积极主动的发言。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课堂教学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生活”融入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中年级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更为必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问:“小朋友你的文具盒共花了8元6角,你该怎样付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这下同学们一起把学具拿了起来,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老师把学生的方法一一展示出来,问:“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说明都动了脑,下面考考你们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可见,这节课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学到了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我们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探索过程,一个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平台,让我们的“小鲤鱼”自由嬉戏、跃过“龙门”,让我们的“小海鸥”自由飞翔,冲破“蓝天”。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华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