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落实

2013-04-29李思亮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历史学科闪光点

李思亮

摘 要: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为主旨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要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的历程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此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知道哪些人和事是好是坏,哪些现象是美是丑,从而触动心灵和情感,好的借鉴,坏的批判摒弃。因此,新课标将历史教育长期沿用的思想教育目标扩展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多年来或多或少忽视历史教育最根本功能的斧正,它既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本质,体现了国家对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也就是说,中学历史课程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意在探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以期引起历史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历史学科;认知规律;闪光点

一、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过去性。“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当中历史事物的客观进程。比如,只有历史地分析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的“瓜分豆剖”的亡国边缘,学生才不会嘲笑当时农民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落后与愚昧,才会将情感的兴奋点集中于义和团团民舍生取义、拼死抗争的方面,从而在义和团悲壮的情境中生发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再比如,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明清儒学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才能激发学生对当时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敬仰之情,并学习他们执著追求、淡泊名利、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二、遵循情感的认知规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接受和反映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从内化到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外部情感体验的形成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进行情境,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的历史进行感知;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

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但这种情感仅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其

往往是不固定的、转瞬即逝的。

2.“以情激之以志”——學生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或褒或贬,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的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在这一变化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树立为追求理想自由奋斗的精神;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中,

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这就是情感体验的内化和升华,是情感态度的确立。这种“确信”是情感教育目标的中级水平层次。

3.“以志导之以行”——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时,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是已基本达到了。但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历史教师必须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时候,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使中学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

三、捕捉历史的闪光点,抓住智商与情商的融合点

历史学科连接着过去、现实与未来,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在历史发展长河的“航标亮点”处汲取营养,丰富健康情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闪光点——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如: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可以抓住智商与情商的融合点,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北魏孝文帝为了冲破迁都的强大阻力,首先宣布大举南伐,遭到百官的强烈反对。南伐到洛阳,恰逢秋雨连绵,大臣们叫苦不迭,苦求终止南伐,孝文帝乘机提出迁都洛阳,众臣权衡后,表示愿意迁都。历史教师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智商与情商的融合点,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掌握“以进为退”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上流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向,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教育素材,使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重视,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震动了大部分的中华大地,也震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在教学时,我打破了原有的课时体系,将儒学内容和这次地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联系归纳,制作了以下这张表格。

以上这些都是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学生看到这张表后,他们悲痛、抗争、奋进等情感洋溢在课堂中。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价值理念,努力端正学生的价值观。

由此看来,作为历史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历史课堂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力及相应的历史教育能力,同时注意教书与育人并举,

才能全面落实新课改所追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中学)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历史学科闪光点
浅谈唤醒学生“闪光点”的方法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