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

2013-04-29杨晓梅李少斐

理论与现代化 2013年6期
关键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晓梅 李少斐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建立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与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问题。大众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完整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得以检验,并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场域。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取决于其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实际作用,也即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融于大众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

关键词: 大众生活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6-0041-04

与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是一切科学思想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先决条件。一切科学思想要被大众广泛接受,除了思想本身的科学性外,还需要传播者从实践层面着眼,找准科学思想传播培育的着力点与主场域,在传播和践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上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理论形态的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社会大众的集体意志,其中介环节就是大众生活世界。目前“价值共识危机根源于社会的高度分化,根源于进行物质再生产的‘系统世界和进行文化再生产的‘生活世界的分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满足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以隐蔽、间接、融渗的方式,实现由理论形态向大众实际生活世界的回归,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对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提升。

一、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大众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众最核心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是整个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大众生活世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功能作用的主场域。我们所强调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在这里,人们不仅进行物质的创造,同时也进行着价值观念的创造和精神的生产。生活世界是指日常的观念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以个人的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培育还是践行,都必须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需要掌握群众,从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这就要求它必须切实走进大众生活世界,切合大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进而经过大众理性认知、情感体验等环节,进入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信仰层面,积淀成大众的社会心理,转化为大众内在的精神力量。

首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大众为践行主体的,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是要靠大众的一言一行去诠释的。只有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和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获得持久不竭的动力。

其次,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大众立场、满足大众需求的最重要场域。在这一场域,大众“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2]在这一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行动。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大众生活世界实现有效引领提升,就需要与大众思想文化观念互动。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实质上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大众的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主动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交锋,在差异中求共识,在比较竞争中彰显其真理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社会传播。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毒胶囊”、“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严重背离社会公德的乱象,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极少数人缺少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底线丧失,良知泯灭等严重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转化为大众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付诸行动的现实可行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的逻辑层面抓住“人”这个根本,为其走进大众生活世界,为大众真正践行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虽然只有12个词24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特别是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定为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日益完备成熟,正在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诉求,不断满足大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价值期盼。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科学性、广泛性、现实性和彻底性等优秀品质,不仅能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制度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诉求,而且能满足大众对精神生活目标的需求。简言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充满对大众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在解决大众获得自由解放的方向、道路等根本问题上又向前迈出了重大一步,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大众形态”渐趋完备,其内化为大众信念、外化为大众生活实践、转化为大众生活能力的诉求更加强烈,其理论说服力和吸引力空前增强。众所周知,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作为价值目标指向,体现了公平、平等、共享和改善民生的人文理念,其基本精神和宗旨抓住“人本身”这个根本,能让大众感知到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更具有了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易知、易信和易行。

其次,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实施,本质上就是一种把各个阶层、群体的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其结果是不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形成了各种思想文化在主旋律引导下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大众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形成“共同语言”、“统一意志”,形成新的价值共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这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广泛传播。

最后,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机遇。尽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但是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作为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曾经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后仍然会在全球化中找到新的支点”。[3]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日益成为积极引导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随之传播到全世界、影响全世界,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内容。固然,全球化“把世界的人、财、物纳入到同一个市场经济的舞台,把人类的不同利益追求聚集到同一个空间”,[4]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文化观念的大碰撞、大交融。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念会乘虚而入,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得以有机会与其他异质文化交流对话,汲取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中某些积极、进步的元素,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全球化文化环境更有利于我们培育具有开放性品质的价值观念,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世界上优秀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着力点

(一)立足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培育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其说服力和感召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我们知道,人们的意识状况是受制于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是随着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制别人追求并非由他自己选择的价值目标,每个人总是按照他们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接受或选择某种思想观念。恩格斯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5]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真正建立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之上。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心中扎根,就必须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现实生活的反复检验。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进大众生活,离不开党员干部践行的表率作用。大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比如,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有赖于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党要“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党员干部要言行一致,因为“群众不会依靠历史和逻辑的推演来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生活和领导干部的行动来感知”。[8]各级政府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构建更为完备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质量更高的社会服务,诚心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提高公信力,确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生活事实,才能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二) 运用大众公共性法则和规范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需要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予以推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渗透到国家制度、方针和政策中,这是人们认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比如,一些礼仪制度,就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的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国旗和总统像,学生的学习日也从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开始,开展重大节假日升国旗活动,让人民观看升降国旗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行为,对层层传递爱国心,强化民族意识,凝聚民心,提振士气起了很大作用。党和政府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的制定中,通过具体制度安排,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固化于大众的行为规范中,融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行为准则和岗位规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定而又持久地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 借助大众文化产品的不断再生产,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作用的背景和支撑条件将长期存在,因此作为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主动利用各种大众文化产品来争夺话语主导权,书籍、音乐、网络游戏、软件等产品都是包含一定价值意义的文化产品,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可有效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文化消费之中,文化产品的不断地被复制、行销,必然会使消费大众对其所蕴涵的核心价值观产生相当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观念、道德、理想等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完全可以借助大众文化产品去影响大众的。

事实证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大众文化产品在实质上表征着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在形式甚至内容上则努力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把握不同受众的需求,核心价值理念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时,可以有效地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力,通过文化产品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和实践能力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指出,必须“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9]在当下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化和思潮多样性的条件下,要更加重视和善于运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艺术作品,切入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大众在欣赏文化艺术品的同时,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同时要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其他非核心价值观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让大众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对是非正误的价值判断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

参考文献:

[1]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21.

[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2.

[4]刘林元等.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5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8]殷晓元.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N].湖南日报,2006-11-24.

[9]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70.

猜你喜欢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