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探究
2013-04-29姚益芳
姚益芳
摘 要:“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新创,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章的主体,学“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文包诗”无疑是最好的体裁了。
关键词:“文包诗”;“以文读诗”;“以诗读文”;情感体验;策略
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文包诗”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詩”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认为“诗”是文章的主体,学“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文包诗”无疑是最好的体裁了,那么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如何实现这种过渡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小学低年级“以文读诗”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更何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难领悟,对此我采用了以“文”入“诗”的方法来学习此文。
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三小节上,先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为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临行……意恐……”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好,同学们再把这句诗、这句话合起来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反思】学生把诗句与文章相互融合在一起,对诗句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具体了。再通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充分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师:出门在外的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画面)
生:纷纷表达(春天的太阳、绿绿的小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指名学生读好后)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小草怎么长得这么好呢?这最需要感谢谁呢?
生:春天的太阳,给它的生机。
生:没有太阳,小草就不会长得这么旺盛,需要感谢太阳。
师:看到此情此景,孟郊心里怎么想的呢?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同样的,孟郊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所以孟郊用了一句诗来表达:“谁言……报得……”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反思】学生再通过反复的诵读,从而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样图文对照由文到诗,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增强了对诗句的感受力。
二、小学高年级“以诗读文”
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高年级学生对于诗歌的驾驭能力较低年级学生已经有所提高,需要的是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加深其理解和把握情感,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总之,不论是“以文读诗”的低年级还是“以诗读文”的高年级,我们在教学“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时,除了要紧密联系文与诗以外,还要把诗放在中心位置,要从“文包诗”的结构上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途径。这样“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才更富有内涵,更加饱满,达到教材编者的目的。
(作者单位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