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性别意识教育的渗透分析

2013-04-29曹慕源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渗透

曹慕源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性别意识,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正确性别意识教育的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性别意识方面的问题,把性别分析作为一个重要切口,结合具体文本、具体人物、具体情节、具体现象深入认识和理解两性关系,为学生开拓一条形成正确性别意识的主渠道。

关键词:大学语文;性别意识;渗透

作为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大学语文》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形成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塑造。而正视和理解人的性别属性,树立男女平等的两性发展观,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正确性别意识教育理应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大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正确性别意识教育的渗透。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性别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性别有自然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性别意识,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性别意识。性别意识是社会中的人们在自身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特点及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性别意识就是对自我性别的高度认同,对男女两性的特点和价值有清醒公正的认识,并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认识社会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并能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保持敏锐的觉察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公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性别意识作为社会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在这一时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正确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两性关系模式,诸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所构成的儒家文化体系,控制和束缚着广大女性。随着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原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女性越来越具有独立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地位。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把男女平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性别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性别意识仍处于僵化状态。一方面,部分女大学生自我意识淡漠,在性别意识上呈现出“对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认同,强烈的性别自卑,期望值、竞争意识和成就意识水平较低,缺乏性别意识和妇女解放的责任”等现状;另一方面,近年社会上一些男性因心理性别倾向与生理性别意识发生偏差而出现了所谓的“伪娘”现象。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性别意识教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现象,这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将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的错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让他们在了解两性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角色归属,认识到两性各自的价值和意义、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类追求两性平等的终极目的。

2.正确的性别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女生群体与男生群体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校园文化的构建和体现中,大学生群体是主体。他们只有在正确性别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在真正了解男女两性在生理结构、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异同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认同,才能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并激发各自的性别力量,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恋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常常见诸报端和各大新闻网站的诸如因恋爱问题而导致的大学生故意伤害他人的案件,让我们扼腕叹息。这说明大学生非常紧迫地需要来自性别意识方面的引导。如果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性别意识,女生能主动觉醒,真正做到自立、自信、自强;男生敢于承认和面对处于深刻变化中的两性关系,树立和践行男女平等思想,尊重女生,那么男女生就能建立正能量的恋爱关系,从而演绎出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活。这样不但不会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困难,还会为构建和谐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做出贡献。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性别意识教育的条件与途径

中外文学作品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现象也可以成为大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性别意识方面的问题,把性别分析作为一个重要切口,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具体人物、具体情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两性关系。

1.《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性别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是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引导者只有具备正确的性别意识,才能在实际授课中发掘出文本中内涵丰富的性别内涵,才能对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性别不公正进行分析和批判,才能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偏颇的性别观念,从而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然而,据笔者所知,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性别意识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目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等问题,教材以男性作家的作品为主,作品的主要人物以男性为主,在有限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中,展现的也多是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具有独立意识和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寥寥无几。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认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等。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普遍缺乏正确的性别意识,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了。女性教师不是传统女性角色浓厚,就是在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感觉到陡增的社会压力,从而对女性角色产生疏离与排斥感;男性教师则普遍存在性别刻板和性别迟钝现象,呈现出男女平等观不成熟等现象。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在选择与甄别教材的同时,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研究意识,主动学习性别教育方面的专门知识,深刻认识性别意识教育的意义,把性别意识教育作为一个必备的技能贯彻《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从而真正发挥《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阐释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

女性主义文艺理论随着20世纪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壮大而不断发展。随着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和伦理甚至家庭等方面的“第二性”被颠覆,男权话语和男权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女性话语逐步进入现当代历史的书写当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通过多种途径,评价和阐释文本中被压抑的传统女性形象与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以及一定程度上被程式化的男性形象,认识和理解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两性关系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协调和处理两性关系。

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可以引发关于两性问题的思考。以丁玲的作品《阿毛姑娘》为例。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乡村女性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变革前的迷茫和绝望,抒发了女性独特的自我感受,女性意识明显。主人公阿毛是一个在懵懂中觉醒的贫穷的乡村女性,她想追求人生的幸福,于是,她把实现物质理想的希望寄托在丈夫小二的身上。小二却对妻子“极大的野心”无从知晓,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任何理想的平庸的农民。最后,绝望的阿毛吞火柴梗自杀。表面看来,阿毛是由于爱慕虚荣而被自己的欲望所害,而实际上,几千年的封建秩序才是罪魁祸首,乡村女性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地位,她们几乎不可能去创造自己的幸福。在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一方面重情重义,善于为他人着想;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认为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而非物质的基础上,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肤浅的柯林斯的求婚。她在认识到达西不仅出身于名门望族,更是一个善良而真诚的男人后,才对达西心生爱慕并最终勇敢地迈入了婚姻殿堂。

分析作家作品中流露出的性别意识和社会意识,可以揭示作家对不平等的社会与性别文化的批判。如鲁迅的《伤逝》,写了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女主人公子君反抗封建礼教,发出“我是我自己的”的呐喊,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男权社会并没有给女性提供安身立命的所在,婚后的她把家庭生活当成了自己存在的全部意义,最后被男主人公涓生抛弃。这个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说明女性的解放必须融入整个社会的变革中,必须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女性意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伍尔芙对女性现状的反思,反映了女性解放和成长之路的艰辛。被强大的男权社会和男权话语裹挟着的拉姆齐夫人,恪守着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传统定位,以家庭、丈夫、儿女为重心,认为女人要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前提就是要同一个男人组建家庭。而具有女性意识和独立意识的丽莉则不认同,她选择了一条挣脱家庭的藩篱并独立于男权社会的道路。丽莉气质独特,十分热爱绘画,44岁仍不愿结婚。然而,不走寻常路的丽莉却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和周围环境的舆论压力,那种压力让她感到极度的迷茫和焦虑。

分析和讨论当前的某些社会热点现象,可以反思消费型社会中男女两性中存在的问题。《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红透大江南北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下是一个十足的消费型社会。一方面,女性被放在了纯粹消费的位置上,丰胸、减肥之类的广告铺天盖地,女性的身体甚至给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画上了等号,这传递出的其实是女性的身体与社会财富的交换功能。即使是把女性的美丽说成是女性自身快乐的源泉,这种貌似女性主义的观点,实际上仍然在男性价值的关照之下,它强调的依然是女性身体对人生的主宰,它解放的只是女性的身体,几乎与心灵无关。另一方面,部分男人也借助这一传播平台发出了生活要靠男女双方共同去创造、男女平等不能仅仅是一句有利于女人的空话的呼吁。随着女性权利的解放,男性在面对来自女性压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因为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父系社会。由此可见,女性的解放不能仅仅立足于摆脱社会以及两性中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让女性获得自由,还一定要有对女性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如果只是强调女性的解放而不尊重男性的权利,不正视和理解男性的压力,那么,所谓的女性意识只会成为两性关系的离心力,将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两性关系。这些社会现象为我们思考和讨论当下的男女两性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作为高校培养和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将性别视角引入教学,同时,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避免陷入单一的女性意识解读的窠臼。

参考文献:

[1]王宏民.大学语文教育与性别意识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2]刘春宝.加强女大学生主题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1).

[3]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责编:晓 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渗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