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分化到异化:对武术门派产生和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3-04-29王晓东郭春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门派拳种异化

王晓东 郭春阳

摘 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武术门派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武术门派的分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下产生的,但是,由武术门派而引发的派别争斗和门户之见等弊端成为阻碍近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顽疾。近年来,本应摈弃的门派观念又逆流而动,许多无文化根基的武术门派被杜撰、臆造,这实际是因经济和功利目的导致的武术文化异化。通过理性思考认为:面对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应做到重视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拳种派别的交流,杜绝无诚信的文化臆造和过度的商业开发。

关键词: 武术;门派;拳种;异化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01-04 文献标志码: A

From Differentiation to Alienation:For Wushu School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WANG Xiaodong,GUO Chunyang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that there are more varieties,styles Wushu schools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Differentiation of Wushu schools had particular social motivation,culture motivation and technology motivation.But,by Wushu branches of a faction battles and sectarianism,such disadvantages have became serious block of modern martial arts culture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the ideas of Wushu schools which should be abandoned occurred back to the current,many no cultural foundation Wushu schools was coined fabricate.This is actually the alien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for economic and utilitarian purpose.Through the rational thinking:confron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we should d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cultural heritage,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the boxing and factions,put an end to culture make up which has no honesty and excessive business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Wushu schools;boxing;alienation

收稿日期:2012-12-12

作者简介:王晓东(1979—),男,安徽肥西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社会学;郭春阳(1973—),男,河南上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历史与文化。

仅就攻防格斗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具有与中华武术相类似的搏击技艺,而中华武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特质,在农耕文明环境下将中国传统哲学、宗法文化与武艺技击相结合,创造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门派。中华武术能历经千年连绵传承,从原始形态的巫舞祭祀、攻防技击和战阵杀敌的简单工具发展成为涵盖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文化载体,门派的产生与发展功不可没。正因此,邱丕相先生认为以拳种流派为单位,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是中国武术最突出、外显的文化现象[1]。程大力先生更是指出:武术今存各流派拳种的历史,就是地道武术史,才是真正武术史[2]。所以说,研究中华武术不可能绕开武术门派发展的历史现实。

然而,武术门派毕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门派有其产生分化的根本动因和发展的可能环境,它为保持中华武术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作出重要贡献;但是,自进入20世纪后,中国原有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革,武术门派根植的土壤逐渐出现松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受到争议,摈弃由门派造就的门户之见成为我国早期提倡武术改革的武术家之共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备受关注,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形势大好。耐人寻味的是,原本趋于淡化的武术门派观念却再度重提,更有许多缺乏历史文化根基的新门派不断涌现,并伴随着对经济利益和功利目的的追逐而愈演愈烈。这种现实社会条件下逆武术文化发展潮流的不正常现象折射出的是当前武术门派的异化之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武术门派产生的动因来说明当前门派臆造这一反常现象,并对今后武术门派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希望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回归到良性道路上来。

1 门派分化:传统社会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泰勒曾对文化作经典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依此判定,武术的门派分化其实应当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必然文化产物,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备着武术门派分化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

1.1 宗法社会下武术进入秘密传承成为武术门派产生的社会动因

元代之前,“瓦舍”等专业表演场所及庙会、擂台等临时场合的存在为武术提供了相对开放的传播与交流机制,经常性的开放交流让武术的技法公开化,很难形成秘不示人的独特技艺和功法,武术门派鲜有提及;但是,随着蒙古族和满族北方游牧民族集团2次成功征服中国全境后,马上民族面对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被统治者,一方面他们迅速以绥靖的方式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则实行限制习武和高压统治以防反抗。

虽然官方禁武的力度足够强大,但冷兵器时代的人们不可能放弃武术这样的防身和攻击技艺,武术的习练、传承只能进入了地下状态。习武者由于难以获得宽松的环境进行技法较量,在以宗法制度为社会结构主体框架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下,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师徒之间狭小范围和纵向单线的传播,使武术母树伸出的根须,互不相连地越伸越远,终于形成为众多的门派[4]。在重视血缘传承而又缺乏横向交流的态势下,武术的攻防技术只能通过不舍地纵向接力和研习而日趋精湛,武术门派观念不断强化。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是促使武术门派产生的文化动因

首先,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影响着武术门派的生成。对此,郭浠汾先生曾有论断:“(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5]现在看来,这番论述可能过于笼统,但它却反映出地域文化对武术门派产生影响的事实。而此前,早在明代,唐顺之《武编》、戚纪光《纪效新书》、郑若曾《江南经略》、何良臣《阵纪》等著作中有关拳法门派的地域性的记载其实已经十分明显。

其次,宗教文化对传统武术门派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现在武术门派中被奉为泰山北斗的少林和武当正是宗教文化与传统武术结合的产物。少林因为立足于中国最大的佛教流派禅宗的祖庭少林寺,禅宗佛理与武术并传显然丰富了少林武术的理论基础,更是加大了少林武术的影响力。武当之所以能成为武林中显赫的门派,也是由于内家拳奉著名的道教人物张三丰为开山鼻祖,张三丰毕生为人所知的活动地点正是武当山。神秘莫测的内家拳术与武当山玄妙的道教养生文化、宗教哲学理论相融合,于是成就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武当派。而峨眉派等派别的产生情况基本与前面所述相当,都是武术与宗教文化并存的结果。

此外,宗族文化对武术门派的催生作用同样明显。在宋代,武术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当时的武术派别分化并不明显,基本上还处在以刀、枪、剑、棍等器械门类作为分类依据的初始阶段。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理学所强调的宗族文化甚嚣尘上,武术文化也受影响颇深。特别明代以降,武术文化与宗族文化的契合尤为明显。明代武术中出现了许多以人名姓氏为称呼的武术类别。这类记载在明代的相关著述中所见颇多,仅何良臣《阵纪》中的一段记述就很能说明问题:“……温家之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又善之精者。吕红之八下、绵张之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6]文中所提温家、绵张、王鹰爪、千跌张等称谓显然已经自觉将姓氏与武功专项技法紧密联系,表明了某种独特的武术技法在某家族中得到特别重视并形成为绝技的事实。对姓氏的突出正是宗族文化强调的重点,可见,宗族文化对武术门派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1.3 武术自身的理论丰富和技术精进是武术门派分化的技术动因

任何一项具有操作性质的技术活动都必然要经历自身的技术发展和进化过程才会逐渐成熟。武术作为一种带有极强技术特点的身体活动形式,同样要经历长时间演进才可能得到理论上的完备和技术上的精进。目前,据现有明代的武学著作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武术技法中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按技术路线产生了技术分流,武术家精通某项绝技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谈论中国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明清之际,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和经络、中气、穴位等传统医学理论融入武术功法之中,提高了武术的理论性和文化内涵。一旦自成体统的武术理论与特色鲜明的实战技法形成系统的结合后,武术门派的分化也就理所当然了。

2 门派异化:现代社会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无奈现实

所谓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7]。门派只是武术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文化生成,假若以它作为武术文化的主体,武术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束缚。很显然,随着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传统武术门派寄存的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等综合环境逐渐分崩离析,自此,再度强化和夸大武术门派的存在价值实际是武术文化的异化。

2.1 门户之见:近代武术发展和改革路途中的沉疴旧疾

毫不夸张,现代武术中遗传的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8]。1928年,中央国术馆建立之初以少林、武当两门划分教学事务的做法,后来导致了当时声望颇高的王子平与高振东二位门长的徒手搏斗,以及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的竹剑相拼,并最终造成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的愤然离职。而时任教务处长的唐豪则也因写书揭露武术门派中的鼻祖附会而被迫出走。张之江先生希望武术界同仁能高瞻远瞩、万众一心去轰轰烈烈地推广国术运动,因而大声疾呼:“吾人置身提倡国术之立场,须知融化门派,破除畛城,实为今日第一步要着。此关节不能打破,而欲国术之发扬光大,岂可得乎?”[9]可是在他主持下的国术馆中,门派观念和门户之见造成的派别倾轧还是给国术历史抹上了不光彩一笔。

其实,早于张之江先生之前,诸多志在振兴和推广传统武术的武术家们就已经洞察到门派相争之于武术发展的羁绊,力图革除此弊。霍元甲先生创办的精武体育会吸收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致力于破除武术门户之见、派别之争[10]。在霍先生的主持下,当时著名的武林人物陈子正、罗光玉、赵连和、吴鉴泉等人都曾在精武会中执教,“从而形成各流派拳师相互观摩、互 相砥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的从未有过的武术和谐发展新风尚”[11]。精武体育会在国内的成功推广并得以在海外受到认可,想必与它们舍弃了传统武术中门户偏见的糟粕不无关系。在中国武术史上褒贬不一的马良,他毕生倡导的“中华新武术”之“立足点就是要对民间武术有所改革,并推陈出新”;他的武术改良运动的重要一步即是“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将门派丛生、套路繁杂的民间武术简化为拳脚术、棍术、剑术几个代表性科目。”[12]向恺然先生在1933年为全国第2届国术国考撰写对联:聚三山五岳健者于一堂各显身手;无武当少林门户之恶习即是英雄[13]。这可以看作是当时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意愿。

显然,在20世纪初期,热衷于传统武术的武术家们在风云交汇的国际形势下,亲眼目睹了“洋体育”日渐兴起,使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国武术正经受着来势汹汹的外来冲击和显而易见的内部危机。而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门户”提出异议,并将革除门户之弊作为改良武术和推动武术发展的首要之举,这决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深刻反思之后的共识:门户之见已经成为了武术向前发展的路途上必须根除的沉疴旧疾。可惜的是,武术界的门户之斗始终没能如众人所愿就此消失,直到1950年香港还上演了吴氏太极代表人物吴公仪与白鹤门掌门陈克夫的比武闹剧。这似乎告诉我们,门户之争成了制约中国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发展的顽疾,积重难返。

2.2 新武术门派:臆造带给武术文化发展的危害

于志钧先生认为一个武术流派应该具备的起码条件有:1)流派的创始人,即始祖;2)传承、代表人物;3)拳法特点;4)实战效果;5)影响、流传范围;6)公认[14]。参照这些条件,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十年来,除李小龙天赋异禀又加之勤奋异常,在精研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最后吸收东西多家格斗技术之长而创立了得到认可的截拳道以外,哪里还有多少拳种门派得到公认?而自李小龙逝世后,截拳道也逐渐式微,远远达不到武术流派的影响标准。事实证明,如果说民国时期社会转型造成的时局动荡和文化多元给武术门派的产生保留有一丝生存空间的话,那么当前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已经割裂了新的武术门派产生的可能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开放化、信息化时代中,传统农耕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和宗族文化也因信息传播速度、人口流动频率和文化互动交融的加快而淡化。武术不可能再只限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小范围内秘密传承,武术门派产生的土壤基本消融;但是,近年来却恰恰有许多新的武术门派和拳种不断涌现,这种逆流出现的异化现象对武术发展来说实在是有害而无益。审视新武术门派的特点,我们将会对此有深入认识。

脱胎于通俗文艺作品的臆造。中国通俗文艺作品向来对大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如同一部《三国演义》超越《三国志》影响了许多人的历史观念一样,近代勃然兴起的武侠小说对国人的武术认识也影响巨大。2012年3月,中国首届中华武侠文化节在四川成都举办,“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崆峒”“昆仑”等各大门派纷纷现身。当年,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先生亲口表明,自己在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中“为了避免涉及武侠派别历来纷争,所以这(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是虚构的,只有少林派、武当派,而没有昆仑派、崆峒派之分的”[15]。如此说来,现在活灵活现的昆仑、崆峒只有可能是后来好事者参照武侠小说家所言而完成的臆造。梁羽生和金庸等人小说中的天山派由不懂武术的新疆商人注册商标并宣布复兴的事实则更能证明现今许多新的武术门派其实是没有文化根基和历史渊源的杜撰。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功利追求。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当代武林之中,即使是像少林这样的声名远扬的武术门派也从未放弃过利用武术文化遗产来寻求经济利益的尝试。这些年来,少林寺通过商业开放和品牌包装,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过百万的武术产业。武当、峨眉、青城等门派也不甘落后,纷纷利用推广武术为藉口寻求经济创收。层出不穷的新武术门派更是目标鲜明,唯利是图。四川的唐门武馆已开门招生,浙江的桃花岛旅游早已成推荐行程,在河北邢台,更有人创立了逍遥派,广告中称:“其纯阳内功,修习百日,便可开碑裂石,一头撞倒墙。再练更可踏雪无痕。”[16]民国时期已经出现的门派、拳种分流归类的趋势又逆向发展,不断有新的门派拳种被“发现”,管理部门坚持以多为盛,以多为荣,无形中助长了胡编滥造之风,仅太极拳就至少衍生出了上百余个新流派[17]。而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放纵的背后,其实是双方心照不宣地在演一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默契戏,功利性的目的昭然若揭。

3 理性思考武术门派发展的趋势

面对传统文化呼声高涨但形势严峻的现实,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的是热情地参与和理性地对待。我们在批判居心不良者扯着传统文化的外衣,拿武术做幌子争名逐利的同时,也要理智地思考门派这一武术文化现象在当前该何去何从。

3.1 遗产保护重于门派臆造

毋庸置疑,与西方舶来的诸多体育形式相比,武术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方式已经处于发展劣势,她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类型一样成为了一种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武术门派是武术发展历程中在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显然就目前而言,“武术门派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众多的拳种流派则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1]。在现实情况下,有学者[4]提出的以“博物馆意识”将武术门派保存下来的做法值得尝试。我们要有意识地让目前存在的传统武术门派拳种尽可能地保存其原有的技术特色和功法理论,以此保存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性。要彻底放弃出于盲目的利益追求通过随意的理论嫁接和粗糙的技术改造来臆造拳种门派,文化遗产保护的严肃性不允许对武术文化进行毫无文化诚信的篡改。

3.2 文化传承重于经济开发

文化传承是一项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面对新的文化类型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保持一个民族或人群集体历史与记忆的不二选择。武术门派中的门户之见等不利于武术文化发展的糟粕可以剔除,但除此而外的文化内涵却是武术文化传承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对此,所有关注武术文化的人们都要惊醒,警惕开发无度带给武术文化传承造成的危害。要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度去对待武术门派这一文化现象,而不能陷入唯经济收益为大的无底黑洞;因为,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立在沙滩的高楼大厦,一旦局面有临时的变动,就像脚底下的沙一样流走,最后什么都不剩[18]。过度地商业开发和任意地商业操作往往拿糟粕当精华,随意地组合构建而来的武术门派不可能给武术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3.3 武术交流重于门户保守

武术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以及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19]。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晚清民国时期一批形意拳、八封掌、太极拳等拳种流派的武术家打破门户之嫌,相互切磋武艺、交流技术,在强化了各拳种特点的同时促进了当时武术的兴盛。这些史实让我们看到破除门户保守、加强武术交流对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时刻标榜自我门派的至高无上和身份尊贵,让武术界与文化界一样充斥着“行家相轻”的风气。也正因此,近代中国武术终究难以做到如日本、韩国等近邻一样,在开放统一的条件下把柔道和跆拳道等武技改造成体育项目并跻身奥运殿堂之中,也错过了武术追随社会发展完成合理转型的机会。

因而,在传统武术面临严重的传承环境、传承方式、传承人等危机的当前,我们不能再人为地给已经举步维艰的传统武术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动辄强调武术门派意识可能会让武术发展重新回归到门户争斗的怪圈之中。在开放的时代环境下,武术门派观念不应再成为习武者墨守陈规、抱残守缺的借口,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进行深入的武术交流才是振兴中华武术文化的正确抉择。

4 结束语

在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条件和宗法社会结构下,传统武术在特定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的促使下走向了门派分化。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拳种门派构建了多元的中华武术文化和多彩的中华武术历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对武术门派的强化已不合时宜,并且由门派衍生的派别争斗和门户之见成为了武术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顽疾。近年来,本已趋于淡化的门户观念逆流而生,不断有新的武术门派臆造出现。它们脱胎于通俗文艺作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商业化和功利性十分明显,这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危害大于受益。面对这些失范的文化现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当前传统武术严峻的生存态势和武术门派真实的文化价值,重视对武术门派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必要的武术交流,避免因追逐经济利益进行文化臆造,将武术文化完整、精心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7):5-6.

[2] 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44.

[3] 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4] 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4):20-24.

[5]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49.

[6] 何良臣.阵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

[7] 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3):49.

[8] 栗胜夫.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25-126.

[9] 张之江.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术馆,1931:37.

[10] 王占奇.早期精武体育会武术传播寻绎[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56.

[11] 张银行,李吉远.使命与扬武:精武体育会与武术近现代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41-46.

[12] 马廉祯.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J].体育科学,2011,31(2):77.

[13] 向恺然.第2届国术国考对联[C]//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二十五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285.

[14]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7.

[15] 郑逸梅.艺海一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66.

[16] 王鹏.虚拟江湖:现实的一面镜子[J].看天下,2012(10):70.

[17] 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J].体育学刊,2012,19(3):119.

[18] 崔雪芹,许嘉璐.忧虑中国文化的断裂[N].科学时报,2006-09-10(B4).

[19]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

猜你喜欢

门派拳种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厨房不败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