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2013-04-29陈少丹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6期

陈少丹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重视并强化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审题心理障碍,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作文意识;审题障碍;感悟生活

作文,大部分学生对它是畏而远之,一上作文课,他们就愁眉苦脸、毫无头绪,但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中考试卷中占了近1/3的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就成了每一位语文老师常谈不倦的话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好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并强化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往往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要“写给谁看”,要指导学生树立一个适当的假想读者对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假想的写作诉求对象可以是比作者低一两个年级的同学。在假想的写作情境中,这群假想的读者迫切期待着写作者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某一困惑,或共享某一见闻感受。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样一个写作诉求对象,进入这样一种假想的写作心理状态,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解决学生写作的内在心理动机问题,让学生知道是为什么而写。

接下来就要训练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了。作文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可能立意深刻、观察深入、有生活感悟。要从学生的认知过程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相通这一点出发,来策划写什么和怎么写。如初三级的作文题目: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教师指导学生想象是为初一二的学弟学妹写的,要告诉他们读书的感受、好处。学生就会竭尽全力搜索出自己读书的点点滴滴,进行归类、提炼。有的学生以“读书如品茗”为题,从生活上、情感上抒发出读书的美好,让人不知不觉地产生阅读的欲望。再如以“美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因为有了假想对象,不敢胡编乱造,而是去生活中寻找素材。有学生记叙了一对老夫妇在公园散步的情景,这虽是普通的例子,但他能通过细致的描写,通过他们的神态、动作,以及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对老人相濡以沫、和谐相处的画面。这难道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吗?这难道不美吗?这样一来,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帮助学生克服审题心理障碍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解决写作的材料方面。一直以来,学生在作文审题时取舍信息总有个误区,有一种心理障碍,认为只有作文尖子才能选择好的材料,而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不过的学生,在作文方面特别无能,根据中心选取材料当然就不可能做好。导致选取信息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捕捉可能存留的有關他人的写作信息上,而偏偏对自己的生活积累视而不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他们消除审题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作文选材的敏锐性、准确性和独特性,写出自己原本就能写好的作文来。这方面,我平时是从下面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的:

1.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见解

古今中外流传于世的作品,无一不是表露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的。文章高下之别优劣之分,其实大致可以说是作者见识深刻与肤浅的差异。作者就是要借助这篇文章,借助这篇文章里的人、事、物等来表达自己对外物的认识和理解,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见解;文章只不过是作者见解的载体。而且同一题材的文章,可以有各自的魅力。在文章中,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记叙描写、或介绍说明、或抒情议论,来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

2.见解源于生活

要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观察的不断积累,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外貌、语言、行动甚至心理的细心观察;对于景物特点的把握,离不开对具体细节的积累。只有这样,当你对人物进行刻画时,才能描写出这个人物独特的地方,突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才能让读者在头脑中有形象的画面。

3.要重视自己的见解

中考作文要求明确提出学生的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写自己的作文,但不少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回忆起自己曾经看过的文章,把那篇文章的大意生搬硬套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导致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经常出现类似的文章,这样的作文写的是他人的作文,没有自己的个性,更没有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学生只有重视自己的见解,才会在作文中用心去描述,作文也才会因此而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4.要学习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要求学生做到“四多”。

(1)多看

多观察,这是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基础,是表达见解的先决条件。

(2)多思

多思考分析。这是表达见解的关键。只有通过思考分析,通过一番梳理,才能把来源于生活的杂乱无章的思绪清晰地显现出来,才能形成可称之为“见解”的东西。

(3)多读

多阅读佳作,吸取好的写作方法,作为表达自己见解的借鉴。

(4)多写

多动笔写文章,这是掌握写作的必要实践操作。只有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才能尝试写作,才能发现自己表达上的不足和可值得骄傲的地方,才能积累写作经验,越写越好。例如要求学生自拟一个包含“喜欢”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只写题目“喜欢”,然后就无从下笔了,经过教师引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之后,他明白了作文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表达的是自己的感情。最后他以《我喜欢打篮球》为题目,写自己如何学习、喜欢上打篮球,以及打篮球时他的感受,洋洋洒洒超过600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运用自己身边的小事为素材,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

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会写,一旦扫除了心理障碍,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三、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要使作文有新意,就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藝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笔者在教学当中,就常常以课文为范例给学生剖析这种感悟,培养学生用审美直觉对生活做深层理解。

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于是,千百年来,人们便常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告慰远方的亲人。杨朔看到整日整夜不辞辛苦,寿命却只有六个月的蜜蜂,便想到了辛勤劳动、奉献自己的劳动人民,这样,《荔枝蜜》便不再是简单地对蜜蜂的赞美了,而更重要的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冰心以“春水”和“小树”为喻,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法则,传达出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毛泽东主席面对北国雪景,便想到了“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

世间万物都可以引发感悟,看到红色可以想到火焰,想到温暖,想到活力,想到……同一事物可从多角度立意。就像让学生写《小鬼当家》的观后感,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得到不同的感悟:

感悟一:从小主角的角度,可赞扬他自立自强、自我求生;或肯定他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接受挑战,沉着机智、临变不乱的应变能力。

感悟二:从父母角度,父母要把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和技能传给后代;要注意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子女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感悟三: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弊端角度,由于家长的溺爱,不少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社会、家长、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我求生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信心和毅力。

可见,同一事物是可以从不同方面理解,从多角度立意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对同一件事,自己可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认识,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认为以上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渐克服了写作文的心理障碍,遇到作文题能细心审题,筛选素材,并通过多种描写方法,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细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