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

2013-04-29孙静静彭平平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民工荒

孙静静 彭平平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是当今社会的两大焦点,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折射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集中表现,对“大学生”与“农民工”以及“结构性失业”进行概念的界定,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民工荒 结构性失业 概念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外部环境不乐观,与此同时国内就业也面临着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叠加,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的问题,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也逐渐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整体劳动力供给、人才培养的结构和需求结构有很大差距,劳动者的素质跟不上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步伐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等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企业的规模,而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却出现短缺,从而出现结构性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现象。

二、“大学就业难”问题的集中表现

(一)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不同高校就业率差距大

我国从2001—2011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待业大学毕业生。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不理想,除了2010年在金融危机后,就业率有了短暂的复苏外,从2006年以来,就业率一直处于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同时,这个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有可能还含有很大的“水分”在内,实际的就业率可能比如上统计出的就业率更低。

与此同时,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高校的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竞争力,重点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等名牌大学的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发布的招聘信息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将大学生的招聘条件限定为只招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毕业生,这种“名牌效应”、“光环效应”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标签,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市场上被动分流,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去这些大学招聘。

(二)大学生就业的对口性降低,就业结构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是想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自从1999年以后,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存在国家统包对口分配的现象,大学毕业上的工作需要自己解决,这样对口性较之前的情况也就有所降低了,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最终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联。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在求职中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的是按照家人的意愿而选择职业,有的是直接被安排就职,最终所从事的职业根本不是自己所想要从事的喜欢的职业。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也是不合理的。在地域结构上,出现了“挤堆”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而不愿意去边远欠发达地区。在专业结构上,很多高校对了增加自己的在招生中的竞争力,根据市场招聘的信息设置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门,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在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中的供给过大。

三、“民工荒”问题的集中表现

(一)“民工荒”现象的行业分布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这些农民工的就业大多数集中在不需要过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民工荒”现象出现后这些行业也成为农民工需求短缺的重点行业。

“民工荒”现象的农民工短缺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劳动条件差和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服务业,如: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农林牧副渔水利生产;以及一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而那些劳动条件与报酬比较合理、没有特殊专业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的一般普通岗位还是比较容易招聘到所需要的农民工的。一些高端的行业,如: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和相关人员这些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的行业却是供给大于需求。所以,当前这种严重的“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也是有行业分布的,在一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服务业以及有一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分布的较为广泛。

(二)“民工荒”现象的地区分布

2003年末到2004年初,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国内“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等加工业聚集区,从2005年开始,“民工荒”现象开始逐渐由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甚至是传统的农民工流出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包括:四川、江西、湖南、安徽、河南等也深受影响。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得出,从供求对比看,东、中、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1、0.96、0.95,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明显存在招工难现象,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主要分布着大量的从事外向型出口加工业流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对劳动力成本价格比较敏感且缺乏抵御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措施,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从而“民工荒”现象尤其严重。

四、“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各类形式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即在高等学校注册入学和毕业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学习两类。

针对上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集中表现的分析,“大学生”仅指一般地方综合高校的知识型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教育及职业大学的专科生,也不包括著名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因为一般地方综合高校相比于著名一流高校,它的扩招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生源比例伴随着扩招的扩大,处在不断增大的趋势,进入的壁垒比较低,从而使一般学子介入障碍较低,而这种地介入障碍使得大多数的一般地方综合高校本身拥有可替代性过强的弱点。与此同时,相比于成人教育及职业大学的专科生,一般地方综合高校的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却轻视实践教学,严重地制约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创新素质的塑造,从就业谋生的角度来审视,未能把就业难这一问题的解决作为工作的重点,并没有提高学生在寻找工作和进入工作时候的专业技能,导致了与社会需求的背离。而成人教育及职业大学的专科生,接受的大多数是实践训练课程,以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按照专业核心的现实运作,提高了学生在寻找工作中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来看,可以分流到要求有专业技能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而提高了就业的优势。

(二)农民工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第一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这部分农民工在乡镇企业或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在身份上他们却仍然是农民,只是在农闲时候外出打工,而农忙时候便回家务农干农活,在职业上成为了一种“周期性的工人”;第二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这部分农民工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从地区上来看,他们是来自农村的,而且是农村人口,所以那些来自城市的农村户籍的人口不属于农民工范畴;从劳动关系上来看,他们是被企业雇佣的劳动者,所以那些自己雇佣他人的农村人口也不属于农民工范畴;从职业上来看,他们所从事的是非农职业,即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而其中狭义的农民工是指在集体企业或者国有单位工作的农村人口,显然这个定义是狭义中的狭义。所以,农民工从户籍身份上来说,他们是农业户口;从职业特征来看,他们从事的是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工种,是务工的。

针对上述“民工荒”问题的集中表现的分析,“农民工”是指从事一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服务业以及有一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的农民工。我国早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原有企业的扩招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加大,发展的速度也是大大提高,进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增大了,导致这些企业对于一些有技能民工的需求超过市场上的供给,从而造成了“民工荒”。

(三)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劳动者的经验、技能、知识结构等自身所具备的客观素质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不同,以及企业招工条件的不同,供需双方不能相互满足,导致劳动力不能在市场中自由流动和转移,因而一方面存在着职位短缺而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失业的情况;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随着经济产业的变动,劳动力的供应并没有能迅速地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可笼统的概括为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

从总体上来说,结构性失业可定义为: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产结构等)、体制、增长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包括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同时存在着失业的劳动力市场和岗位空缺的劳动力市场。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结构性失业”是侧重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是否相一致的角度,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农民工就业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市场上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远远大于市场上需求量的增加构成矛盾而无法实现均衡的现象,存在着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民工市场上劳动力需求量远远大于市场上供给量的增加构成矛盾,存在着岗位空缺的现象,而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市场也不能自动分流,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两难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五、概念界定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当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也逐渐趋于常态化。大学生找工作难,而就业市场上却缺乏与之年龄相仿的农民工。许多学者都是侧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但是通过对“大学生”与“农民工”以及“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定位,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分流,从而更有效的解决目前的结构性失业。

参考文献:

[1]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

[2]胡伟清,张宗益.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民工荒”的微观经济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7(4):77-79

[3]苏剑,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4-8

[4]汪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民工荒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实践活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催化剂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少数民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内涵探究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视角下民工荒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