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歌谣辅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13-04-29陈璧珊
陈璧珊
摘 要:潮汕歌谣的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被老一辈潮汕人所喜闻乐诵。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潮汕方言歌谣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有助于潮汕传统文化的维系与传承,更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潮汕歌谣;课堂教学;学習兴趣;教学效率
潮汕歌谣,民间习俗又称之为畲歌或歌仔,主要流行于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及其比邻县市。它是由潮汕劳动人民创作的、用潮汕方言写成的富于区域特性的叙事诗歌。随着全国推广普通话活动的深入开展,潮汕话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潮汕歌谣辅助教学,有助于潮汕传统文化的维系与传承,更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潮汕歌谣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歌谣引入,激发情感体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教学导语的设计上,注意从明白如话的歌谣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早在明清时期,我们的潮汕先民由于生活极端困苦或者是政治上遭受迫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家中的亲人,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只身到国外去谋生。他们历经千山万水,重重险阻,‘过番的千辛万苦、生死离别非一语所能表达出来。这正如潮汕歌谣所吟唱的:‘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故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裁笺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歌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四处漂泊的海外游子的无尽乡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小诗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思乡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再用明白如话的“过番歌”导入,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思乡的愁绪。
二、利用歌谣形式,帮助理解课文
潮汕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保留了一些古典文学的痕迹。最早歌颂爱情的诗歌,当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已成为千古绝唱。讲《关雎》中的内容,学生一比较联系,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而作品中主要表现手法“起兴”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总是不能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面怎么就“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了,但利用潮汕歌谣来讲《诗经》中的起兴,就可以豁然开朗。如下面的“过番歌”:
“天顶飞雁鹅,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裹过暹罗。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便望我家乡。父母亩仔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刀。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
这首歌谣以“天顶飞雁鹅”为起兴。由于歌谣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充满方言趣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分析出《关雎》的表现手法,首章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兴淑女应配君子;次章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三章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样,利用歌谣,学生不但可以快速理解而且可以彻底吃透“起兴”这种手法。
三、搜集民间歌谣,引发学习兴趣
将潮汕歌谣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潮汕歌谣。例如,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反映战争的歌谣,结果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歌谣:如“日本仔,真野蛮,来中国,散刣人。端阳节,拜祖公,日本仔,来进攻,占汕头,攻府城,打澄海,动兽兵,大屠杀,千外人。玉带河,水变红。日本仔,真正枭,仇唔报,恨唔消!”这些歌谣概括性地描述了日本鬼子占领潮汕狂轰滥炸、屠杀百姓的惨状,揭露了日本鬼子的作恶与凶残,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之情。通俗易懂的内容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在学习现当代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潮汕儿歌,学生搜集到的歌谣数量很多,有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启他们智慧的《算“脚”歌》:“一脚雨伞,二脚鸡母,三脚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蝉),六脚沙蜢(蜻蜓),七脚马龙踦(一种大蜘蛛),八脚马鬼爷(另一种蜘蛛),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等等。结合诗词一起学习,触类旁通,更能体会其中的独特手法与丰富内涵,引发出对家乡的自豪感,这也有利于潮汕歌谣这一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发展。
四、研究歌谣课题,拓展语文教学
我还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让地方文化在此扎根。我曾经指导以潮汕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课题,如《潮汕地区的民间游戏》等。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真正走进生活去收集第一手材料,在搜集“潮汕地区的民间游戏”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潮汕地区的民间游戏种类丰富,有“掉科,跳皮筋,拍安仔,抓特务”等,而且传统民间游戏大多伴有童谣或绕口令,如“捞虾洗衫玻璃刺到脚……”“打啊打剪刀,打来挖田螺……”因此趣味性极强。而有的游戏意义深远,对孩子的性格和素养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像跳皮筋都是在童谣伴随下进行的,其中流传较广的童谣有:“刘胡兰,十三岁,参加革命游击队,十五岁,牺牲了,全国人民流眼泪,流眼泪……”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英雄故事,而且这些英雄人物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像这一类的游戏、歌谣还很多。这些活动在引导学生关注、亲近、吸纳地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实际上是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民歌引进语文教学,只是一种尝试,它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学生自然能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当地的语文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这样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维系与传承,更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北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