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 优美 完美 无穷之诗美
2013-04-29白艾贤
摘要:托马斯·格雷的《墓园哀哥筋》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其意境哀婉凄美,其音韵和谐优美,其形式整饬完美。此外,其充溢着语言的典雅之美,感情的真挚之美,哲理的思辨之美,丰富的意象之美,委婉的修辞之美,质朴的自然之美等,使全诗呈现出无穷的诗之美。
关键词:哀歌 美意 象音 韵
托马斯·格雷(1716-1771)是英国伟大的感伤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墓园哀歌》常被誉为是英国18世纪最完美的诗歌,甚至是历来最好、最著名的英语诗歌,诗人因此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
诗歌描写了夜色已晚、暮色苍茫的墓园里,诗人独处独行时的感受与思考。全诗共32节,128行,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其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诗的1至3节写景,描绘了一幅凄美、哀婉、萧索、悲凉的墓园夜景;第4节开始引入主题进行抒情:对长眠在地下的那些贫穷、未受过教育的村民的同情,和对那些高贵、傲慢、谄媚、争权夺利者及暴君的鞭笞和蔑视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遐想和沉思那些村民在世时的场景等,感喟他们的命运不济。诗人还展开冷静而又深含哲理的思辨,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诗歌语言典雅,音韵和谐,格律谨严,结构匀称,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哲理深刻,令人百颂不厌,具有无穷的诗之美。
一、丰富的意象与凄美的意境
诗篇伊始,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为读者营造出哀婉凄美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意象作用于读者的理智与感官,从而唤起某种感觉并暗示某种感情色彩。读者在意象的指引下可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按照意象诉诸人的感官的方法,可把意象分为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等,亦可分为动觉意象和静觉意象。《墓园哀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尤其在诗的前三节的写景与第四节的入题部分:
晚钟敲响为将逝的白昼长鸣,
牛群哞哞着在草地蜿蜒远行,
疲惫的农夫归途中蹒跚走过,
将整个世界留给了黑暗和我。
大地上闪动的微光逐渐消退,
四周弥漫着一片肃穆与寂然,
只听见甲虫在空中嗡嗡乱飞,
昏沉的铃声为远处羊群催眠。
只听见远处青藤披裹的塔上,
一只忧郁的猫头鹰对月抱怨,
怪有人在她的深闺附近游逛,
打扰了她那古老幽静的庭院。
峥嵘的榆树下,扁柏的荫里,
许多的荒冢在烂草堆中隆起。
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村民们,
个个躺在窄狭的墓穴里安息。
白昼(象征生命)即将过去,夜幕已然降临,教堂的钟声鸣响,似在为即将逝去的白昼敲起的丧钟。田野上,牛群哞哞叫着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农夫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此时步履沉重地走在返家途中。整个世界,除了甲虫飞行的嗡嗡声与远处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只有一片黑暗。“我”在墓园独自喁喁而行,只偶尔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陪着“我”的只有老树下的荒冢里长眠着的村民们。一幅悲凉、萧索、孤寂、凄美的画面与意境,而意境的营造正是由于诗人对各种意象的巧妙运用和结合。如日暮意象:晚钟、黄昏、疲惫的农夫、昏沉的铃声;如萧索与荒凉意象:猫头鹰诉苦般凄厉的叫声、腐朽的草堆、窄狭的墓穴;诗人用丰富的感官意象来写景。如听觉意象:长鸣的丧钟声、牛群的哞哞声、甲虫的嗡嗡声、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寂静的夜晚猫头鹰的叫声;如视觉意象:草地上蜿蜒远行的牛群、疲惫不堪的农夫、闪动微光的大地、苍茫的暮色。如动觉意象:前行的牛群与步履沉重的农夫;如静觉意象:一片肃穆与寂然。感官意象的反复出现与彼此对照,强化了阴郁的气氛和痛苦的情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同情这些贫穷的村民,在第五节运用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晨村民们惬意的画面:
芬芳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唤,
泥草窝里小燕子的细语呢喃,
公鸡的啼鸣和回荡的号角声,
都唤不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
短短四行诗,句句有意象。其丰富的意象有嗅觉意象(如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晨风)、听觉意象(如公鸡的高声啼鸣,及回荡的号角声)、视觉和动觉意象(如小燕子在屋檐下低飞,细语呢喃)……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惬意的画面:清晨公鸡长鸣叫早,村民走出屋外,闻着空气中散发的清香,看着屋檐下小燕子轻舞的身姿,听着其啾啾的叫声;远处传来呜呜的号角声,那是伙伴们在召唤他去打猎……然而他们现在长眠于地下,这一切都永远不能享受了,他们只能躺在窄狭的墓穴里。乱草丛生,他们的坟堆破败,已成荒冢。诗人对村民的同情不言而喻,诗歌的主题借以表达出来。
二、典雅的语言与优美的音韵
诗人还选用富有意韵和恰当音长的词汇来营造意境,通过声音加强意义,表达情感。这首诗中的声音安排可谓妙不可言,其中多个长元音和双元音的完美配合,有效地制造出舒缓悠长的节奏,衬托出诗人所处的苍茫暮色和孤寂阴郁的情怀。诗中双声词和短音词等的使用也都恰到好处,达到音与义的完美结合。其和谐的音韵,也制造出优美的节奏与音乐性。
长元音和双元音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以首节为例,诗人多采用长音词(指含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词汇),将其音效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节首行用cur(few),to(lls),par(ting),day,把回荡的丧钟声、黄昏时分的沉沉暮霭、沉寂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渲染出阴沉、悲凉、凄清的氛围,给全诗定下哀婉凄美的基调;第二行的low(ing),herd,slow(ly),over,lea暗示牧群低沉、悠缓的声音,进一步渲染哀伤、忧郁的情调;第三行的plow(man),home(ward),plods,weary,way描绘了村民的疲惫、拖沓与步履的沉重;第四行的leave,wodd,dark(ness),me则绘出一幅孤独、静寂、凄凉的黄昏笼罩的墓园图景。此外,长元音和双元音被置于重读音节中,在制造工整的节奏的同时,使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郁。
除了长音词,诗人在同一诗行中还使用了若干双声词,如lowing,lea;plowman,plods;weary,way;solemn,stillness;moping,moon;heave,heap;breezy,breathing;swallow,straw,shed……在首节第二行的七个单词中,就有两对双声词:ploughman,plod;weary,way。双声词产生头韵,同时,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韵,音韵与词义完美结合,其绵延不绝的音乐效果,有利于衬出一种缓慢、沉重、静默的墓园暮色。
在长元音和双元音等构成的音韵中,也间隔有短音,如首节首行诗句中的knefl一词。Knell是短音词,它被安置于长元音和双元音之中,似在说明钟声的每一击的短暂,象征白昼的一去不复返。在诗的第11节,诗人表达了无论贫富卑贱,死者永不能还魂复生的哲理,在行末选用了bust,dust,breath,death四个短音词,在呈现优美的韵律的同时,表现了逝者的一种无可挽回。长音词与短音词参差有致,也制造出美的效果。
苍茫的暮色中一片肃穆与寂然,偶尔塔楼上的猫头鹰惨叫几声,更增加了悚然的气氛。猫头鹰闷闷不乐,因为有人干扰了它的休憩。诗人用动词mope,而不是形容词unhappy或gloomy等修饰猫头鹰,似乎强化了猫头鹰的郁闷之情,既化静为动,又巧妙地烘托出那种悲凉的氛围。
拟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墓园的画面感和真实感。牛群的哞哞声(low),甲虫飞行的嗡嗡声(drone),羊铃的叮当声(tinkling),小溪的潺潺流水声(babble)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正同诗人一起在墓园里感受、感伤、感慨、感喟一般。
三、严谨的格律与完美的形式
《墓园哀歌》节奏整齐,结构匀称,韵脚严格,具有形式上的整饬美。
诗歌采用了五步抑扬格的格律,即每行由含五个重读音节和五个非重读音节的词汇组成,有规律地按照一轻(非重读音节)一重(重读音节)的方式排列,自然地形成其一弱一强的节奏,及一升一降的旋律。五个音步构成五次强弱升降的变化,起伏连绵,非常适合于表达感伤的情绪。
在诗节行数的选择上,诗人摈弃了前人所常用的英雄双行体(即每节两行),而采用了四行体诗的形式。全诗32个诗节,全部采用abab的韵脚,这种交叉押韵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诗意。每个诗节单独成章,又与其他诗节配合成篇,诗意不断前行,有利于表达诗歌的主题。
全诗共128行,均采用五步抑扬格和交叉押韵的形式。此外,每行句式的长短基本一致,没有过长或过短的诗行;所有诗行全部是单行诗顶格,双行诗统一缩格,形式上非常匀称、整齐。
诗歌着意营造悲凉、哀婉、凄美的意境,多采用了长音词。在表达死而不能复生之意时,则有意选择了短音词,象征他们的生命短暂而戛然而止;诗人想象村民们在世时清晨的情景,说如此惬意的场景他们无从再享有时,则刻意在单行选用了长音词,双行选用了短音词,似乎是诗人为此而发出的一长一短的感叹一般。
双声词在同一诗行多次出现,且多为重读音节,即扬格,也增强了诗行的音乐性与美感。
总之,整首诗形式完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语感、听觉和视觉上都给人和谐、均匀的美的享受。
四、无穷之诗美
《墓园哀歌》的诗之美还表现在委婉的修辞、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自然以及富含哲理的思辨等中。
诗中没有完全使用直白的语气,其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如比喻,诗人把白昼比作生,而将黑夜比作死。除此明喻外,诗中还有暗喻、转喻等。如移就,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此处,weary非用来修饰way,而是修饰plowman,表现农人忙碌后的疲惫。如双关,lowly bed中的bed既指农人的床榻,又指他们的墓穴;lowly一词既指农人长眠于地下,又指他们身份低微。如拟人,诗人将Ambition,Grandeur,Memory等均比拟为人,使得原本抽象、无生命的事物被幻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给语言增添了生动感,使抽象无形的人类特点具备了生活的鲜活气息。如借代,第12个诗节中的heart与hand用来指人,是部分代替整体。诗中还有巧妙的用典,如用Hampden,Milton与Cromwell代指拥有此三般才能的农人。种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令诗意丰富而婉转,透出一种诗之美。
诗人在《墓园哀歌》中表达了对村民们真挚的感情。诗人深切同情下层默默无闻的人民,赞美他们淳朴善良的品质,惋惜他们无机会施展才华。诗人同情贫苦的老百姓,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一幅他们清晨起来、白日工作、晚上回家时的情景,以及他们所享受的家常的快乐,如晚上下工回来,妻子忙着招呼、收拾、做饭;孩子们一个个跑去迎接父亲,还争相爬上父亲的膝头,抢着让父亲吻吻自己……诗人想象他们的另外一种命运:如果他们受过教育,也许他们会执掌权杖,会精通音律,会成为反抗权贵的英雄,会成为伟大的诗人。然而,由于贫寒,他们不曾接受教育,没有知识。诗人由衷地感慨道:这就像纯净的玉石被淹没在幽深的海底,像吐艳的鲜花开在无人可知的地方一样。但是,正因为此,他们才拥有美德,不会去作恶、犯罪,不会去屠戮、残忍,他们拥有良知,走的是正道。
哲理的思辨之美也闪现在这首诗中。诗人在诗中思考死亡,由此展开思辨性的议论。诗人认为,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无论你出身多么高贵,权势多么显赫;无论你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多么巨大的财富;无论你如何的雄心勃勃,一生如何的辉煌荣耀,你都同贫穷卑微的老百姓一样,终将走向死亡。即使有人为你树碑立传,为你塑像,为你向死神求情,你都同样归于尘土,不可能死而复生,还魂人间。既然如此,那你又有何可炫耀、傲慢之处呢?你又有何理由瞧不起贫穷的老百姓呢?
诗中还表达了质朴的自然之美。如写到一位青年,早晨天刚发亮就去往高地“去会晤朝阳”,脚边露珠莹莹;老树婆娑,树根盘错,中午青年悠闲倦懒地躺在树下,身边小溪潺潺流过……青年闲适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质朴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也溢于言表。
总之,《墓园哀歌》的通篇上下、字里行间均散发着美的气息,无怪乎被称为18世纪最完美的诗歌。诗人托马斯·格雷一生做诗不多,传世的仅十余首、不超一千行,其中这首诗最为著名,仅凭此诗,已足以使诗人名留文学青史。而此诗的意境、哲理等在令人回味无穷、感喟良多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审美体验与无穷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何功杰,英美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墓园哀歌》诗即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3]刘学丰,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文体特色研习[J],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褚雅芸,格雷《乡村墓地挽歌》解读[J],中国翻译,2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4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理工科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白艾贤,文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