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民主追求
2013-04-29刘娜
刘娜
《校长》:学校为什么突出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设置?
李镇西:校务委员会不是我设立的,以前就有,叫行政班子,我设置校务委员会是对校务执行的,反正就是做事的。教代会也不是我的发明,每个学校都有,但是我们做的要真一些。凡是涉及教师利益的事情都要交给教代会讨论。我来做校长之前,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管理规章制度,我的想法是尽量不增加新的规定,而是让这些已经有的规定落到实处。
学术委员会现在是为数不多的学校在做,主要涉及的是职称评定,教师考核什么的。每当学校要评选先进或晋升职称的时候,按传统的做法,要么是校长或领导班子说了算,要么由全校教职工投票决定。前者当然是专制,后者则未必是民主——因为专业的隔阂,以及其他微妙的因素,选举往往不是选学术水平,而成了选人缘。因此,我主张成立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具有学术评定的最高权威,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学术评定,即使是校长也应该尊重。第一届的时候,我是作为一个委员,主任是由一个数学老师来做。第二届的时候我连委员也不做了。现在他们要评职称,自己开会就完了。别的老师也不找我,找我也没用。
《校长》:这种民主的组织结构在推行的初期,有什么阻碍?
李镇西:刚开始的时候,有个人既是学术委员,又想评职称,最后没有成功,便指责不合理、不公平。其实,在学校管理中,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抽象地对制度投票,大家都赞成,当制度的具体条款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时候,他会埋怨不公平,而且埋怨的矛头不是指向制度本身,而是习惯性地指向校长。
一切由校长说了算的专制主义,当然不是民主。而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民粹主义”,也未必是民主。民主是讨价还价,是各种思想的理解或包容,是不同利益的妥协或让步,是众人智慧的集中或整合,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妥协”对各方来说,都是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总体利益最大就行了。大家坐下来,各自阐述自己的意见,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双方也可以争论,但同时还要倾听和吸纳对方的意见,最后在有所坚持的同时还得有所放弃。可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我经常给老师们讲这个道理,同时我也尽量用这个道理来告诫自己。
《校长》:在这种结构中,您妥协了什么?
李镇西:很多。比如,有一年我让老师们对新的奖金发放方案进行“全民公决“,如果通过了,每一个老师程度不同地都会增加收入,但由于有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总觉得自己“亏了”,因此最终这个方案差几票未能通过。
虽然我很遗憾,但我认为,校长失败了,民主却胜利了。尽管老师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否定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我把这理解为老师们为民主付出的代价。我不可能说,你们犯了什么错误,你们听我的没错。否定就否定,这就是代价,我们要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校长》:这种结构的改变,在学校管理中的效果怎样呢?
李镇西:组织结构改变以后,学校确实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组织结构的变化只是民主管理的一部分,不能把所有的效果都归于这个。我们为老师过生日,找老师谈心,所有这些都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