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课堂朗读现状与优化策略

2013-04-29吴桂英

新课程·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吴桂英

摘 要: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但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朗读能力令人担忧。教师应从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形成原因入手,提出优化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良好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朗读教学;农村现状;优化策略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但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的朗读能力令人担忧。

一、农村小学朗读现状

有感情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然而在我20多年的教学中,常看到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安排并不到位,比较随意化、简单化。一开口朗读总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有时候甚至就点几名尖子生读一读走过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这种朗读教学的缺失,造成农村小学的学生基本不会朗读,他们的朗读只能算是念,在单独读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没有词、短语、句子的意识,不会断句或缺少语感积累;朗读时“多字、漏字”现象严重;在齐读时只会唱读,不是扯着嗓子喊,就是拖腔带调,后面带个长长的尾音;朗读时停顿不当,语速不当,没有轻重缓急,全文句句一个调,全句字字一个调,毫无感情可言。

二、形成原因

1.训练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

其实,在农村小学很多教师是不会朗读的,因此,他们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只重视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读”。平时朗读课文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就赶紧进入正题,这样就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朗读的时间。有的教师以为只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读,怎样读,对学生并没有任何指导和要求。在这样的朗读教学中,学生不可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更不要说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了;有的教师对于朗读的训练随意性强,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总花较少的时间来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一目标,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这种“头重脚轻”式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达不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2.训练流于形式,不重效果

在指导有感情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连续叫好几位学生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有的教师也指导朗读,但他们的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不得要领,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体,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有的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学生;或是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更有的年轻教师大概是源于新课程的理念,或是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常会对学生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也许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3.平时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

农村小学的学生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日常交往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平时的习作中都存在口语化严重的现象,他们不习惯运用书面语言,也不习惯朗读书面语言。

三、优化策略

1.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尤为重要,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的。

(1)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如《匆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文中“徘徊”的“徊”读“huá”,不能读成“huí”。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分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朗读《一夜的工作》一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时,要用发自内心的呼喊去读,造成一种深沉的反复不断地赞叹气氛,好像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应作者似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感染。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时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得很难听。

(4)语气、语调要恰当

句子的语气和语调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要读的坚定有力;李大钊被捕的那一部分,要读出“我”的惊慌、恐怖,李大钊的沉着、严峻,敌人的心虚、残暴。

2.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

(1)重视教师的范读引领

余映潮老师过:“朗读一定要靠教师指导。”“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情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感情,认真琢磨体会所教文章句段词语蕴含的意味,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对课文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事先做一番“体验”,在课堂上才能声情并茂地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向学生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这样,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从而使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其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通过范读还可以起到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

教师范读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因为教师的领读,能使学生在跟读过程中,从中领会朗读的节奏。

(2)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同样,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文本语言、不同的作者心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文章内涵,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应达到哪个层面的目标,并将之细化为课堂中哪个教学环节和时段中去,细化到如何训练或示范等。

例如,《父亲的菜园》一课有这么一段话:“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地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为了让学生读好这样一段话,我这样来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A:是啊,大雨过后,道路泥泞,父亲摔倒了,可是他没有气馁。齐读!B:烈日炎炎,父亲汗流浃背,可是他没有停歇。再读!C:狂风肆虐,父亲步履蹒跚,可是他没有叫苦叫累。再读!”实践证明,教师精妙、生动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使学生潸然泪下。这样的语言渲染既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勤劳和执著的精神,又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体悟水到渠成。

(3)适当地创设朗读的情境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撇开了情感的支撑与奠基,朗读充其量只是摹音拟声、装腔作势。怎样才能走出表面读的怪圈,让情感深入进去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读,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让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此时,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味与表达的一体。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么一段:“‘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你就会不见的……”字字句句是小女孩心的呼唤,情的流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促使学生与作者和小女孩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我这样设置问题情境: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小女孩是什么样子?引导想象小女孩破烂的衣着,挂满泪水的脸庞,下跪的双腿,颤抖的声音。继而我饱含深情地引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个又冷又饿孤苦的夜晚,你看到了世上唯一疼你的奶奶,会怎么求救啊?让我们一起向奶奶求救吧!如此的问题情境,就把语言的领悟、理解、感情的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学生的朗读在体验中有效生成。

(4)朗读训练应有层次梯度

缺少感知的梯度和层次的朗读,只具备了朗读的形式,而没有朗读的质量。朗读的有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说明了这三个要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朗读的要求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多个层面上。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因此,教师不应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读出感情。有效的朗读要求是学生在不断地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在读懂了字词句,才得到的朗读感悟。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学生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得入情入境。

(5)充分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很少。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文本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反复读课文是学生走入文本的最好途径,教师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良好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这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语言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玲.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5).

[2]张小莲.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07(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和平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