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发散思维学文言

2013-04-29王大震

考试周刊 2013年65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

王大震

摘 要: 受文言文本语言形式、思想意识的时空所限及学生文言知识基础薄弱的制约,文言文教学易走入照本宣科、机械刻板、事倍功半的困境。倘若能围绕文本特征,立足学情实际,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进行发散教学,有机整合文本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生活体验参与阅读,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闻一知百、融会贯通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发散思维

文言文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承深广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和在现代生活中极少应用,学生阅读起来倍觉陌生,形同嚼蜡。我们教学时必须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授之以渔,绝不能单一地为讲文言文而讲文言文,否则,学生就会兴味索然。教学中要注重发散学生思维,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将文中某一知识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加以拓展或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以回顾、串联,以期激活阅读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生活体验参与阅读。

一、标题发散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许多文言文标题都直接交代了文章所要叙写的内容——或记人、或叙事、或咏物。教学时可以对标题涉及的内容加以拓展,也可以根据标题所体现出的文章体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同体裁的文言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标题本身。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与文章题目相关的人、事、物等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利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讲一讲。学生会兴致勃勃地收集名胜图片、名人轶事、相关诗文、写作背景等诸多资料。他们私下早已进行了交流,再经课堂上一展示、一引导,学起来可谓厚积薄发、豁然开朗。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可让学生收集滕王阁的相关资料、王勃的人生经历,想想学过哪些以名胜为题的古诗文。学生会想起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阎伯理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篇目,所谓温故而知新。如前所举《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有些文言文标题已直接标明体裁。我们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体特征,再想想是否读过这类文章。如在教学《陈情表》时,先让学生了解“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民对君主有所陈情的一种上行文书。介绍“表”这种体裁的特点,再引导他们回顾学过哪些类似体裁的文言作品,学生就会回忆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文章体裁的了解。

二、作者发散

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涵,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我们必须对文本作者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充分了解。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广泛查找资料了解文言文本的创作背景,为准确解读文本内涵作铺垫;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教学《赤壁赋》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作品,进而了解苏轼的仕途经历、文学成就、思想情怀。经过如此铺垫后,学生学习《赤壁赋》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出处发散

教师可根据课文出处引导学生回顾或收集与此文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这样发散后不仅使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体特征了然于胸,还为后期学习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作了很好的预设。

四、知识点发散

文言文本知识点众多,教学时切记贪多求全,要求学生掌握一篇文本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我们应该分步实施,逐点击破。一篇文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足已。要想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采取发散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陈情表》中有一句“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教学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可由“除”字作适时发散,让学生了解跟官职变动相关的文言词语还有“升”、“迁”、“谪”、“贬”、“擢”、“拔”等。何况,高考考察的文言文以传记居多,古代人物传记中绝大部分传主又都有仕宦经历,教学时对这方面的知识点宜多作发散。当然,知识点发散远不止于此,一些常见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虚词、特殊文言现象等更应该经常运用发散法不断积累消化、融会贯通。

五、写作特点发散

表有表的写法,序有序的写法,人物传记有人物传记的写法,山水游记也有山水游记的写法。通过发散,学生可以充分体会相同写法之精、不同写法之妙。如庄子的《逍遥游》为了阐述清楚作者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充分运用了比喻和对比这两种手法。教学时,对比喻效果的分析体会可以发散到《劝学》;对对比效果的分析体会可以发散到《师说》。正所谓曲径通幽,何乐而不为。

发散法教学文言文固然有其优点,但若运用不当,则会有削足适履之嫌。教师在运用此法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发散的时机、广度、深度,控制好发散教学的节奏,做到有的放矢、能放能收,切记散得太开、漫无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文库.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8.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
探微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