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

2013-04-29李天宇吴琼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李天宇 吴琼

摘要:恭维是日常交际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交际的“润滑剂”。随着时代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怎样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误会、增进友谊和促进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本文以从英汉恭维语的表达形式(词汇特征,句法),表达内容(话题分布,对象)和应答对策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旨在寻找如何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有效途径来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英汉恭维语;应答对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恭维语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全球性的交际语言,但它也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美国人认为恭维别人是很随意的,但他们也常会因恭维中国人却遭到拒绝而感到尴尬万分。对于如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恭维可以减少误会、增加友谊的问题,国内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陆续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J.L .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 “言外之意”和“取效行为”。1

英国学者Leech (1983)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CP),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该原则包括以下六个准则:第一,策略准则:尽量缩小对方的损失,尽量让别人受益。第二.慷慨准则:尽量缩小自己的好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第三,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对方的诋毁,尽量扩大对对方的赞扬。第四,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第五,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增加与对方的一致性。第六,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2

根据Leech的总结,顾日国就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也提出了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第一,贬己尊人准则,即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第二,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以“上下、贵贱、长幼”相互称呼。第三,文雅准则,即选用文雅言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言语.少用直言。第四,求同准则,指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第五,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多给他人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3。

美国语言学家Manes 和Wolfson( 1981 ) 曾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恭维语做了收集和语料分析。他们表明在美国英语中,恭维语像问候语、道谦语或感谢语一样是高度程式化的。对这些收集到的恭维语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有一定的规律性。调查显示美国人恭维用语50%多的恭维语呈单一的句法型式,最常用的句式有如下三种:

(1)NP be/look(really) ADJ.53. 6% 如: The cap looks really nice to you.

(2)I(really)like/love NP 16. 1% 如: I like your sweet house.

(3)PRO be(really)(a)ADJ NP.14. 9% 如: This is a nice boy.

(4) You V (a) (really) ADJ NP. 3. 3% 如:You did a good job.

可以看出, 前三种句法结构极为常用, 占调查总数的85% 以上, 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构成恭维语策略的主体。此外,称赞语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性形容词( positive evaluative term) ( 占80%)和动词( 占16%) 来表达其褒扬意义。其中以nice, good, beautiful, pretty , great五个词的使用最为频繁。动词是英语恭维语中使用频率仅次于形容词的词类, 以 like, love (两个词的使用率高达86%)的使用最广。赞美之词的使用是恭维语词汇的一大特色。主要通过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性形容词( positive evaluative term) (占80%) 和动词( 占16%) 来表达其褒扬意义。

贾玉新( 1997) 通过对80 多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后, 总结出汉语恭维语的常见句型:

(1) YOU+ V+ ADV 如: 你表演得真好

(2) ( YOU) +NP+ BE+ ( ADV) ( intensifier ) + ADJ 如: 你的裙子太漂亮了!

(3) ADV+ ADJ( 形容词感叹句) 如: 真漂亮

(4) ADJ+NP( 形容词+ 名词偏正结构) 如: 好球!

四种句型是恭维语的主导结构, 占所收集资料的67%之多。汉语中恭维语的用词要复杂得多, 形容词或静态动词、副词、名词是使用较多的词类。形容词常用的有好, 行, 乖, 棒, 能干等, 汉语恭维语中形容词常常是与副词一起出现的,这样的副词有很,非常,真, 特, 挺,之类的词。汉语恭维语中很少会出现动词做恭维语的现象。大量感叹词的使用是汉语恭维语中特有的现象。比如: “你看, 啧啧!” “啊呀! 你看人家这孩子!” 这样的话语虽然没有道明称赞的内容, 但被恭维的人却很明白, 达到了称赞的效果, 可谓是手段高明。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追求对对象的客观准确反应。所以他们称赞对方时直截了当, 不喜欢拐弯抹角。于此比较之,中国人是“扇形思维”,讲求意合, 简短隐晦的语言却意味深长足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言。

在人称使用上, 第二人称句法结构在汉语中最常见( 占60%) , 即用第二人称“你、您”来直接指被恭维者, 可谓直截了当。如: “你真有才!” 其次是第三人称或非人称的句法结构( 占33%) , 而第一人称形式的结构仅占6. 4%。英语恭维语中三种人称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为: 第三人称,第一人,第二人称, 而且三种人称结构在恭维语中的分布也较均匀。这是因为中国的群体取向期望人们在交往中尽量缩小自我。而英美人认为最好的恭维就是向对方吐露自己忠实的观点。英语恭维语中三种人称结构的排序为: 第三人称第一, 第一人称仅次之, 之后是第二人称; 而且三种人称结构在恭维语中的分布也较均匀。汉英恭维语在这一方面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双方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集体主义”,表现为在交际时讲求贬己尊人, 避免锋芒毕露,所谓“枪打出头鸟”。因此, 恭维语多是以你,您 开头, 抬高别人。而西方的价值的地位。反观西方多以“个人为中心”,“人人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深入人心, 恭维者更强调与被恭维者是平等的地位。

Wolfson,Herbert认为恭维语涉及话题有外貌、所有物、能力和成就。在西方国家,人人都可以随意的恭维他人,绝大多数的恭维语都是恭维别人的外貌和结果成就,特别是对“后天努力”做出称赞。如对他人的装扮恭维, “You look great.”,“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在汉语的恭维语中,人们对他人成就的恭维是以个人本质的天赋、智慧、才能等方面为内容取向的。如:”您真是成功的人,瞧,儿女们个个都这么有出息!家庭和睦又美满!”

在西方社会, 陌生男士恭维女士;“ 你真性感!”。女士会高兴地说:“ 谢谢。”而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是禁忌,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甚至会认为称赞者对这位女性另有企图。然而中国人崇拜地恭维外貌是指他人的“天生丽质”,如:“你皮肤好白啊!”。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家庭之间的恭维很频繁,而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一般是恭维别人家庭,如: 家父、犬子、贱内等。人在“尊老爱幼”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通常会将称赞转移到听话者的老人或子女身上。如,当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时,中国人则会夸子“你的孩子真乖”,而不是夸女主人。

恭维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积极礼貌,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种礼貌言语行为,恭维语极其应答构成了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个重要力面。

从Chen Rong(1993)对于中美恭维、恭维应答语用问题的调查,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慷慨赞赏和欣然接受;[4]倾向于Leech的慷慨和赞同准则。中国人恭维语应答上明显偏向于采用谦虚准则而几近摒弃赞同准则倾向于顾日国的(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例如:一个美国人Sam到李兰(中国人)家里做客,夸奖夫妻 俩会做菜。

Sam:“听说你们俩很会做菜。”

李兰:“那你就搞错了。她靠鸡精,我靠淀粉。”

李兰毫不客气的拒绝让Sam感到一头雾水,也使双方的谈话顿时陷入僵局,。在Sam看来,自己遵守了策略和慷慨准则,发出的是由衷的赞叹。李兰基于顾日国的(中国式的)礼貌原则,李兰谦虚的回答Sam,却让Sam感到“自己说的是真话,别人并不当回事”的感觉。李兰不自觉地采用谦虚准则而几近摒弃赞同准则,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话题无法进行下去。在中国文化中, 受在英语文化中,对恭维的回应往往是迎合, 惯于用Thank you 以表示对恭维者的观点之赞同,并表示谢意, 一方面是肯定自己的才能, 另一方面是对别人鉴赏能力的认可。另外,人们会将恭维升级,既遵守了赞同准则,又不会给对方留下自吹自擂的印象。

通过英汉恭维语及其对答策略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的差异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回应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儒家思想“礼”的影响,带有崇尚谦逊的文化,推崇“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在“顾曰国”先生所归纳的汉语言文化的五大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被排在首位。而西方人是奉行尊人而不贬己。西方社会的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并没说要贬己。4

通过研究表明英汉恭维语在基本句法、语义层面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但两者在语义用词上的差别较大。其次,英汉恭维话题的分布在外貌、成就能力两个方面,但英汉的侧重点不同。此外,汉语恭维语符合顾先生的礼貌原则,在应答上主要采取谦虚策略,几近摒弃赞同准则;而西方人在恭维语方面以慷慨赞赏,欣然接受或转移恭维为主,倾向于Leech的慷慨和赞同准则。英汉恭维言语行为之阏的具体差异充分反映了英汉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我们对不同背景文化生活的人运用恭维或时,基于不同的文化,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些文化差异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尤其是提高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能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光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只有努力掌握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恭维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随着中西语言文化交往日益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不断加深, 两种文化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将会出现互化和融合现象。

参考文献: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 man.1983.

3、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20(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障碍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