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领域视域下的微博

2013-04-29邹一沛熊程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公民意识微博

邹一沛 熊程

【摘 要】微博网站的兴起为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它意味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反过来又会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产生有利影响。

【关键词】公共领域 微博 公民意识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此后的几年间,微博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话语力量。微博便捷、开放、平等的特点,与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观点不谋而合。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的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①它产生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地带,形成于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中,构成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②

公共领域也包括公众舆论领域,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公共批判性。在印刷出版物还是主要传播渠道的年代里,公众借助这一公共平台,对社会进行监督。然而,当娱乐至死成为大众传媒的信条,当批判让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很难再扛起公共批判的大旗。之后,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在重建公共领域中的表现也很难让人满意。以新闻首页、BBS、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传统网络平台一定程度上辜负了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凯斯·桑斯坦说道:“现实中,多数网站只想要巩固自身言论的力量和瓜分公共论坛,在这种情形下根本不可能促成商议的民主对谈机制。作为受众,不管从链接或者个人行为来看,许多人还是想听到自己更多更大的回音”。③网站或者论坛往往以利益至上,在他们的平台上登载的是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利,至少也是无害的内容,某些情况下甚至主动引导言论。除此以外,一些以实名为基础的SNS网站,如人人网等,由于网友是以真实身份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这就难免使得其碍于“社会压力”,不是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马上说,也就是产生了“沉默的螺旋”等效应,这便影响了讨论的效率和有效性。

微博的强势崛起,似乎带来了一些改观。这是基于微博诞生时它所与生俱来的几个特点:1、便捷性。字数的限制要求发布的信息务必简洁,而且发布零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发布消息;2、实时性。具体表现是微博消息病毒式的传播,即“一传十,十传百”,因而突发消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至大量微博用户;3、互动性。用户可以将消息发给某些粉丝,这些粉丝看到后可以立即作出回应,实现了对某特定观点的即时互动。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去关注或者跟随其他用户,这就类似于RSS信息聚合技术,即可以随心所欲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这必将导致私人的独立与理性失去存在的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并达成共识,形成舆论。④在微博时代,这三个条件似乎都不难达到,微博的低门槛还使得公共领域更加私人化平民化,改变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只属于被称作私人的少数人的局面。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中有精英有草根,有商家有政府,呈现出各个阶层的人同在微博的舞台上狂欢的图景。更为广泛的私人组成的公众参与其中,作为几乎是“零门槛”的传播媒介,微博的氛围让用户主动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非被动地扮演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微博平台下自媒体的力量正在逐渐消解传统新闻传播主体的中心化和权威化的光环。有趣的是,这种全民狂欢甚至把传统媒体也拉至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官方媒体高调进入,并将其作为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用心经营,《新闻联播》甚至在节目最后口播官方微博账号来“求粉”,足见专业媒体也不敢轻视微博,有些媒体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微博新闻报道方式。此外,在微博平台上可以自由交流,双向多维的传播通道使得传播更加充分,有了这个基础才使公众能够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产生多元的意见,有效避免了意见极化,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总是自说自话很难形成讨论的弊病。只有有了自由的讨论,才有可能最终达成共识,形成舆论。

微博的影响日渐扩大,它已经从线上走向线下,从个人生活走向国家生活。“房叔”、“表叔”等的曝光绝不是偶然,微博对于事件的关注不仅推进了调查工作的开展,也将人们从“空间的缺场”推向了“信息的在场”。在了解事件时,用户对事件审视的角度上升为“全视”,在围观事件时还可以跟消息发布者直接互动,可以与其他网友交流讨论,还可以自己转发分享以扩大其影响。可以看出,公共领域的诞生所必须的三个基本条件在微博上基本可以实现,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准公共领域”,认为它“是一种基本独立于政治权利之外,任何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有准入条件参与其中”,“具备公共领域基本功能、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的一种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⑤

在这种良好的现实条件下,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了公民社会主体的扩大、公民社会的发育。所谓公民社会,参照百度百科上的定义,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微博独特的病毒式传播方式非常有利于将社会上相对独立的公民个体联系在一起,这个群体的扩大,又会促使更多个体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参与意识的提高。微博具有个人性和公共性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同时置于微博这个“公共场所”,个人性活跃的一个表现就是微博上口水话题的增多,最终使微博平台上出现“碎片化”语言的现象,这些“碎片”对于公共领域空间的构建会形成冲击。而微博上公民社会主体的增多,引导更多人关注共同利益、关注社会问题,这对于平衡微博个人性和公共性,是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公民意识的提高,会使人们开始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对于事件的觉察会更加敏锐,对于事件的判断更加理性,更加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作为工具去对现实社会进行重新认识、重构和反思,对于维护自身权益会采取更加理性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公民意识的健全,会使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也会倾听其他人对于自己身边事务所发出的声音,进而参与其中扩大其影响。在微博上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个普通的人对于某突发事件的“直播”会引起大量的转发和评论,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其背后便是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用户的公民意识觉醒并逐渐走向成熟,对于整个社会利益的关注逐步成为关注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名人微博或者草根“大V”,越来越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批判意识,如李开复、郑渊洁、作业本等微博用户,他们拥有上十万甚至百万之众的粉丝,有着如此庞大的粉丝也就注定了他们在微博上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就是微博媒介里的“意见领袖”,他们对于某事件的关注会引起更多粉丝用户的关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对事件本身产生影响。他们是微博传播网络上的重要节点,他们的关注、批判往往会产生深远影响,这对于微博构建公共领域,形成良好公共领域空间秩序,抵御微博“碎片化”言语现象,遏制谣言的蔓延都有着重要作用。

微博的一些特点让人又爱又恨,但是总的来说,它的发展前景还是让人期待的。在未来,微博需要构建一个精英和草根更加平等互动的环境,精英对于微博的控制是无法避免的,只能促进他们与草根阶层之间良性互动,鼓励精英和草根一起关注社会事务,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作用于现实事务。培养更多个性化的用户会有助于微博上理性探讨公共事务风气的形成。既批判又不失理性的声音才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拥有这样的能力不能只是知识分子,而应在更大范围内培养。

微博的诞生给了我们一个话语平台,但它毕竟是新兴事物,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成长都充满了坎坷与未知,很多问题只有在其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才能显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使微博走得更远,激发出它构建公共领域的方面的潜力。

参考文献

①②[德]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③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④哈贝马斯 著,梁光严 译:《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3)

⑤吴鼎铭,《微博:一个准公共领域的诞生》,《媒介批评》(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均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公民意识微博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