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基于电子政务的微博应用探析
2013-04-29陈江柳
陈江柳
【摘 要】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我国政府服务水平得以逐步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电子政务方面深具应用潜力。本文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机制,结合我国电子政应用现状,归纳了微博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应用优势,旨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博 电子政务 政府形象
电子政务这一概念源于美国,主要指政府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效率、有效性、透明度和责任度,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时间、地点、部门,并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电子政府。①服务一直是电子政务的主旨,我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将“服务是宗旨”定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政务公开、问政实效、电子办公等政务服务仍然面临种种现实难题。在电子政务体系不甚完善的当下,微博的出现为我国政府完善政务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要准确把握微博的特性与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深入探索与研究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发挥微博在信息公开、政民互动、政务办理和问政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探索当前我国微博在电子政务应用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微博的发展概况
微博于2006年在我国出现,经过四年的探索,2010年,我国微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元年,随着“两会”微直播的应用,微博正式以全面、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自2011年发展至今,中国微博市场上已经拥有十几个微博产品,并走向多元化竞争、总体上快速发展的格局。
首先,微博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的主流信息交流平台。2012年7月27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手机网民3.88亿。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其中19岁及以上国内网民中,微博用户占88.81%;近7成用户拥有唯一账号,用户规模趋向稳定②。而新浪2012 年第四季的财报数据则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达到了5.03 亿,全年增长率为73%,未来发展潜力仍旧巨大。
其次,微博平台成为新兴的网络舆论中心,成为了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调研发现,中国互联网微博用户每天使用微博的比例达41.7%。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美国网民每天使用Twitter的11%。③正如《纽约时报》近日在评论中国微博热时表示:“这是一个观察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检测系统”。
第三,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已开始影响舆论走向。在舆情指数热度排名前100个较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④其中,微博在政务应用上的表现尤其引人关注。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与特性
微博的迅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分不开,总体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传播主体碎片化。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微博的140字数限制使用户更容易成为一个多产的信息发布者。研究显示,Twitter每天要处理超过由1.8亿个不同访客生成的30亿次请求。另一方面,微博信息接入方式的低门槛与便捷性,也使得传播主体呈现碎片化特点。
二是“即时性+延时性”的传播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开始成为微博的黄金搭档。据DCCI数据显示,39%微博用户用手机访问微博。DCCI预测,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超越PC网民数量。⑤手机微博的大规模应用将进一步增强微博的即时传播优势。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微博的信息更新很快,但是信息内容不会消失,用户在事后仍然可以通过关注发布者,或者通过别人的转发追踪想要查找的信息,并可以通过继续转发将消息在这个全时传播链上延续传播。
三是“裂变式+聚合式”的传播形态。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得益于其裂变式的传播机制。微博信息有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关注路径和转发路径。用户可以通过“加关注”或者“收听”功能完成从信源发布到终端接收的一级信息传递,而关注该用户的粉丝们通过“转发”功能形成了多条1to1的传播链。如此不断扩散,一个1toN的传播过程由此开启,一个由每个转发者作为节点、呈几何级数裂变的传播网络形成。裂变传播使得微博信息呈现碎片化、复杂化的缺陷,但同时也具备内容聚合的潜力。焦点栏目、热点话题、评论议题、热词搜索、热门转发、热门评论等方式的应用使得微博又成为了一个具有聚合式内容特点的信息平台。
四是“公共性+私密性”的交互机制。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微博用户的互动跨越了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集合了公共性、私密性两大特点。微博公共空间的交互,实际上就是开放的聊天室,用户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回复和参与热门话题等功能关注和参与公共议题。在公共空间的交互中,信息的流动所有用户都可见,是完全公开的。伴随公共空间的活跃,微博私人领域的交互也随着微博功能的日益完善而得以发展。比如微博私信,可供用户们私下进行交流,其功能类似于Email,但省去了开启、密码输入等程序,更为便捷、迅速。
三、微博问政:微博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微博以碎片化信源、即时传播、聚合式内容、裂变式扩散传播的传播形态,组成了一个平等、开放、共享、交互的综合信息平台。加上结合了私密性和公共性两大特性,微博第一次比以往的网络信息平台更好地整合了媒体、企业、公共机构以及独立的个人用户,从线下到线上,从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到政府信息资源,打造了一个主体平等、信息开放、资源共享、个性创造的社会交互媒体平台。无疑,微博有着多种应用潜力。本文认为,微博与电子政务应用的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综合当前微博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发展现状,本文归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应用途径。
一是推动政务信息公开,覆盖广泛、高效便民。政府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送达至广大的公众用户,并且通过多种插件的应用在多家网站保持信息同步,与多种IM软件互联互通,覆盖各类门户媒体、社交网站、传统媒体的用户和受众,从而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覆盖面。对于公众用户来说,通过微博直接与政府相应部门进行沟通、对话,也节省了以往传统政务处理所需要的一系列程序、环节,微博公众的疑问、求助、申诉等信息能第一时间得到政府方面的回应和处理。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传统行政效率,而且节省了公民的信息成本,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二是实时监测公共舆情,反应迅速、化解危机。政府微博的开通与应用,实现了更迅速、及时的消息发布。特别是在群体事件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中,通讯信号中断、交通被切断、公共设施被破坏,微博则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比如,在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事故救援行动中,浙江政务微博群表现活跃,浙江当地官员在微博上通报救援进展,掀起微博救援热潮,和网友言论形成汇流。他们和普通网友一道,成为这一事故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事件处置还是在舆论影响上,都引起舆论的关注和肯定,成为突发事件如何用好微博的重要案例。
另外,在动员紧急抢救、寻亲中,微博往往能发挥强大作用。比如,2013年4月雅安大地震中,微博、微信成为政府实时监测灾情、及时精准搜救、灾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灾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工具。在线危机响应中心,提供地震地图、最新消息、预警中心链接、灾难公告板等微博功能的应用,也为政府提供了最便捷的危机处理通道。
三是推动建设“一站式”平台,完善“协同式”政务服务。服务与效率是电子政务的生命力所在,已具备一定应用基础的电子政务将向着“一站式”、“直通式”服务的方向发展:即电子政务将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流程,在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集成,这样,公众面向的是一个统一的政府,而不是分割开来的各个职能部门。
目前,我国政府的不同部门均部署了很多IT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大多缺少业务联系,缺乏信息交互与共享,甚至还存在功能重叠或冲突,这使得一项行政业务却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处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微博的应用可以很好地缓解电子政务协同管理困难。微博的平台上可以整合多种API信息应用类型和集成化端口,目前twitter上的主流应用方式已达20多种,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创造了超过7000个应用类型。目前,“平安肇庆”“山西晋中微博税网”等少数政务微博开始尝试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框架,整合公民最急需的信息资源,实现政务公开与协同服务。⑥
四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畅达民意、政民互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特别是要改进政府对公众的服务和对社会的监管。微博在电子政务上的应用,搭建起一个范围广、渠道多、人数众、沟通便捷的话语平台,实现了民众直接与政府对话、交流和沟通,增强政府亲和力。同时,从“被问政”到主动接受公民监督、平等互动,方便群众办事咨询,体现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理念,为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从“汶川赈灾”到“躲猫猫”再到“周老虎”,近年来一系列网络群体事件连续发生。微博成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发酵的又一平台,并逐步发展成为推动政府工作、畅达民意的重要渠道,甚至是监督官员作风、落实政府责任、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的有效窗口。另外,将微博引入政务应用,进一步弥补了电子政务系统的缺陷,盘活了政府门户网站与核心业务网站的职能优势和资源,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传统的政府形象。
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已经被突破,电子政务成为现代政府转型的努力方向,网络民主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开放、共享、平等的互联网精神指引下,“微博问政”正在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时代符号。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2013年度规划课题“基于电子政务的微博应用研究”(青年课题,课题编号:S1351)】
参考文献
①周宏仁:《信息化论》[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2
②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EB/OL].中国舆情网,http://www.cnhan.com/content
/2011-06/05/content_1292764.htm
③⑤DCCI,《2010年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研报告》[R].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微博,http://weibo.com/dcci.2010
-11-22
④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机构,《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EB/OL].http://www.china-
news.com/gn/2011/03-24/2928970.sht-
ml,2011/3
⑥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EB/OL].http://www.china.com.cn.2003/3
(作者:凯里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