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社会学习理论在控制幼儿攻击行为中的应用

2013-04-29金珠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内因攻击行为

摘要:幼儿在行动中表现出攻击性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每一个孩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弗洛伊德曾指出,0到6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时期里,孩子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就会使得人格健全,否则,将会出现异常行为。所以,幼儿攻击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纠正,会给孩子将来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本文从幼儿攻击行为出发,通过对社会学习理论的探讨,探索了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方法。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幼儿攻击行为

作者简介:金珠(1979-),女,商丘民权人,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兴起于21世纪60年代,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52年提出,其理论主要强调观察学习、榜样作用和自我调节的作用。班杜拉的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观察学习。三元交互决定论否定了以往单一因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如本能论、需求论、动机论等都只是强调人们本性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而三元交互决定论通过阐述行为、内因、环境三者的关系,开创了新的理论体系。它认为行动和环境密不可分,交互影响,环境改变行为,由潜在变为实际,行为决定环境,变虚境为实境。内因和行为相互依赖,内因决定行为是否实施,行为反过来刺激内因。内因和环境互相决定,个人通过利用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刺激环境做出反应,而环境的改变又影响人类自我评价,从而开始行为干预。

观察学习指的是人们在利用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途径外,还可以根据观察模仿间接的学习,并且间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常用。观察学习的理论里,人类的认知能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产生期待,继而引发学习动机,使得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对自己行为产生自我强化,从而替代原有习惯。

二、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其社会学习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一)攻击行为的获取机制。幼儿之所以具有攻击行为,主要是依靠直接和间接学习得来。直接学习,指的是幼儿可能在争抢食物或玩具的过程中实际参与了冲突。这种直接的攻击行为通过幼儿自身认知对幼儿产生行为强化,使得其逐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行为才是最合适的,对攻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诱发和抑制作用。间接学习指的是幼儿通过对学校、家庭他人行为的观察,逐渐养成攻击行为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具有隐蔽性,潜伏时间较长。

(二)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不一定具有即时性,可能会有很长的潜伏期。其发生需受到一定的诱因才能实现,第一种可能在受到身体攻击、言语威胁或者物品被抢夺时发生。第二种是受到当时情景诱导,在特定场景中,幼儿会通过攻击手段来保证自己的存在感。第三种是榜样的示范作用。一些幼儿在生活中会看到攻击示范,会在心理上形成烙印,在以后相似情况中就会表现出来。

(三)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主要有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和替代性强化三种。外部强化指的是幼儿通过攻击行为获得收益给攻击行为带来了强化。这种收益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收益,还包括精神上的褒奖。不恰当的惩罚指的是家长或者教师的惩罚不仅不能使幼儿产生内疚和焦虑的情绪,还增加了幼儿的攻击性。他们会将教师和家长的惩罚当成攻击性的手段,然后运用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中。替代性强化则是幼儿通过对别人攻击行为后的处理情况观察,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在以后的情况中表现出攻击性。

(四)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人类在行为发生后可以自发的预测行为后果,所以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控性。这种调控性以个体对攻击行为后果的观察为基础,通过自己认知判断后果价值,然后影响以后行为模式。另外,个体通过自我判断,认为攻击行为的效果是积极的,他将会在以后经常发起攻击行为,如果认为是消极的,将会减免。幼儿由于其自我调节能力很差,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塑造和纠正。

三、社会学习理论在控制幼儿攻击行为中的应用

(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最重要保证,因此在控制幼儿攻击行为时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家庭要保持干净卫生的环境,培养孩子养成整洁的卫生习惯,有序的行为规范。同时,父母要关爱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体会到轻松和谐的愉悦感,避免沉重冲突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孩子行为。

(二)要在活动中避免攻击行为。很多幼儿发生攻击行为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比如他们渴望得到玩具,希望控制他人,实现自身满足感等,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孩子自由活动的时候,要创造条件,保持孩子和孩子间的距离,对于玩具等要足量的供给,努力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外在因素。

(三)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幼儿的攻击性更多的来自对成人行为的观摩学习,因此成人在行动之前要考虑孩子的感受,避免让孩子发现过多攻击行为。教师和家长除了约束自身行为,还应该在孩子犯错时注意处理方法。恰当的处罚方法会让孩子对攻击行为产生内疚感,从而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而不恰当的方式则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法,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能一味地依靠暴力手段。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幼儿由于其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起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从情感和道理方面出发,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让他们产生内疚感,自发的减少攻击行为。

四、结语

幼儿攻击行为的控制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和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不仅父母要关心孩子情绪的变动,社会也应该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出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聪.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初探[J].教育研究,2008,(07).

2、陈洁.幼儿攻击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及矫正[J].知识经济,2011,(13).

3、梁玉华,苏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02).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内因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观察学习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