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2013-04-29章芬杜彬杨丝路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网络大学生

章芬 杜彬 杨丝路

摘要:本文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指引大学生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章芬(1984-),女,湖北人,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

杜彬(1987-),女,湖北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丝路(1988-),男,湖北人,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职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2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月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其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大学生是网民化最高的特殊群体。[1]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普及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然而,在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冲击下,如何主动融入网络文化的浪潮,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运行脉搏,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有效规避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当前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积极作用

网络浪潮以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高科技始终保持强烈敏锐感的大学生所受的改变尤为明显。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方式,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竞争、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2]

1、促进大学生科学理性的增长

网络社会是科技技术变革与进步的产物。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科学规律的把握和利用越来越正确,人类可以取得的文明成果愈来愈多。现代网络技术是人类认识科学、把握和利用科学的这一成功标志,体现了人对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把握及改造。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而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并且坚定了对科学理性不断追求的信念。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网络技术的认识与掌握不仅使他们更加坚定了科教兴国的信念,而且使得他们对人类的科学理性更加信服,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追求科学理性的信念。

2、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挥

网络文化是时刻处于高速变化和不断更新之中的,这也使得网络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网络是崇尚创新的世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人们可以充分自由地、多角度地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盲目崇拜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又使大学生再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形成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车已将人类带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正不断推进并改变着我们原有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我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技术等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只需手指“输入”轻轻点击“搜索”,即可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同事网络这一新兴的第四媒介可以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目前为止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和知识呈现。相对于传统的报刊、书记而言,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4、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场所

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而中国目前高校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及时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转变过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而网络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训练营”。网络的虚拟社会级如同现实社会的映射,在很多方面与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模式和规则。大学生通过计入网络社会增强了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贴近了现实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进而也就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在网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意识形态、文化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沉溺于网络,出现了荒废学业、疏于实践、情感疏离、交际能力弱化等现象。网络道德失范、网络心理障碍、网络犯罪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1、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淡化

生物的人出生时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有了一个肉体生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经过后天学习人类文化历史中那些积淀着人类文明和人性化的知识后,才会获得第二个生命,即在精神上、心理上和智慧上真正得到成长,才能真正称其为人。杨叔子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文化,就不打自垮。”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弘扬的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然而,当前网络社会,人对科技和机器的兴趣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一种崇拜,物逐渐成为人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可以简化为数字“比特”,人也可以被数字取代,成为数字化的“人”,整个世界成为“数字化的王国”。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这种简化实则为人性的虚无。因而,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理性的认识,也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淡化。

2、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拉伸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间、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然而,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存在,在传统模式的面对面的“人——人”交往方式逐步转换为“人机交往方式”。如果长时间的上网,很有可能导致上网学生思想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中,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在没有正当的理由的前提下,大学生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流连忘返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也将损害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现象。目前,“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孤独症”在一些热衷上网的学生身上出现,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3、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异化

网络无国界。由于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开放性,突破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中西文化交织、多元文化并存。长期上网,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将会不知不觉地淡化大学生的民族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理想主义价值目标也有可能被世俗化的价值目标所取代。少数学生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淡化集体主义意识,把吃穿享乐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把当官发财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我国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相违背,长久发展下去将会在政治倾向、人生价值上发生扭曲,个性发展将受到阻碍,将成为社会的“畸形儿”。

4、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法律意识的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也导致了网络的不可控制性。多远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不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直面冲突。有时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很难判断。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脱离社会规范的失范心理。“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的冲动会让某些大学生网络行为失控,道德意识弱化,法律意识淡薄。篡改数据信息;网络学术抄袭;网上人身攻击;“人肉搜索”;沉溺于网络色情、暴力信息;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行为和网络犯罪泛滥成灾。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正确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双重影响的一个举措

“精神家园”是我们精神之住所、心灵之所归,是我们立命安身之寄托。“精神家园”是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是基于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在网络环境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状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提出的。具体而言:首先。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建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加强网络的监控与管理,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因势利导,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news.com/all/z/html/cnnic30.shtml

2、朱正亮 杜彬 在提升网络文化素质中发展大学生个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