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策略研究
2013-04-29王爽
王爽
[摘 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需要社会各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重要的服务责任。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入手,以许昌学院为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下,河南高考教育破解发展难题的方案。方案在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其他普通高校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教育改革 办学定位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7-0005-03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举措。构建中原经济区,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技的创新也要靠教育。必须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
近10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学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000年到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数量从52所增加到120所,招生规模从不足40%扩大到86%。二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大幅增加。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均进入省部共建行列,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急剧增加,教师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三是办学体制多元化。四是教育经费投入每年均有较大提高。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不协调。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步显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居于较低位次,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河南省政府每年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速度滞后于高校实际发展的需要。三是重点高校较少,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要想较好地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就需要河南高等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河南高等教育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发展中的诸多困境,最明显的就是就业难问题,其次还有办学经费紧张、专业设置不合理、生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互动共赢。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学校争取办学经费提供了渠道,广阔的就业、创业市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空前的市场经济繁荣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指明了方向。各个高校可以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需求,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人员优势和专业优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小高校之间各种不必要的竞争,使得高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做强做大,越走越远,使得教师专其研、学生专其学。
(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中原经济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因此,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基本途径。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幅提高劳动效率,迫切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迅速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中越容易找到就业岗位,越能促进城市建设;用现代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同样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大量农业的推广、经营和管理人才。[3]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一道构成了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因此,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办学改革方案
(一)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各项决策制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合理的办学定位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使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壮大。办学定位的确立要做好几个方面的调研论证工作:一是国家和地方对未来教育的政策导向,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学校在所有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四是学校的资源状况及优劣势。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特别是对中原经济区和许昌市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后,我们最终形成许昌学院的办学定位:建设“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二)围绕办学定位,制定办学的各种行为规范制度和保障效果的激励制度
办学定位是高校宏观上的行为方针,它的落实和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期,许昌学院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制定了一系列良好的规章制度。在宏观上,学校制定了三大规划,即“许昌学院十二五规划”、“许昌学院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许昌学院校园建设规划”。在具体落实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保障制度。高校为中原经济区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大量符合需求的高质量人才。[4]为此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许昌学院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许昌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专业方向)设置管理办法”等近百个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规章制度。二是提高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为经济区建设提供优秀的科技成果。为此,学校制定了“许昌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实施办法”、“许昌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许昌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许昌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使得每项工作都做到了有规划、有落实、有评价,确保了工作质量,为实现办学定位提供了保障。
(三)围绕人才培养,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
许昌建有中原电气谷,是中原地区重要的风电设备生产和供应区,有包括许继集团和西继电梯等龙头企业在内的众多电气设备制造商。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结合许昌在电气方面的产业优势,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先后成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许昌学院还根据专业优势和区域特征,大力加强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先后获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美术学、英语、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商务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此外还获批应用化学、应用数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产业经济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各院系围绕社会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四)围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搞好产学研结合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许昌学院大力提倡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学校与双汇集团、许继集团、禹州钧瓷研究所、许昌市公路局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合作培养人才,研发科技成果;与许昌市合作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许昌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等;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一批直接服务于地方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项目,为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化学化工学院与长葛蜂产品企业合作,在蜂胶排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与领先药业合作,通过对氨基苯甲脒的提纯研究,使产品纯度大幅增加,售价也提高了几倍,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微纳米材料所、美术学院在钧瓷釉料、钧瓷造型设计等方面的成果为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旅学院、经管学院、电信学院等完成了“许昌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优化研究”、“许昌市特色产业集聚区综合发展研究”、“中原电气谷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等一批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5]
微纳米结构与应用、机械系统振动与控制两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是许昌学院两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此外,学院还有高等教育研究所、魏晋文化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工笔画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五)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搞好文化研究与服务
许昌三国文化底蕴深厚,钧瓷艺术独具魅力,因此学校成立了魏晋文化研究所和钧瓷研究院。学校不定期地举行“魏晋文化学术研讨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沙龙。这些活动的举行为魏晋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成果的不断丰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2年,学校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魏晋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文化单位的60余位从事魏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学、文献等与魏晋文化相关的学术焦点和热点问题。学校与禹州钧瓷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举办“钧瓷文化与钧瓷艺术”学术沙龙,致力于把钧瓷文化发扬光大。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虽然升本以来,学校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下做了较大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专业特色点还太少,与省内外的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领会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能力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做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加快实施步伐,逐步彰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是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还不强。学校虽然在魏晋文化研究、钧瓷文化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讲,不论是在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培养方面,还是在科研成果、对外影响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突出,还没有真正做强。下一步要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扩大研究平台,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创新程度,促进科技转化。
三是在产学研结合上做得还不够。现有的合作还谈不上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在人才培养上,对地方需求的把握还不是很灵敏,培养出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的需要。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现有合作,并扩大合作领域,努力做到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互利共赢,相互促进。本文从分析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入手,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要走改革发展之路,并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立足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许昌学院的改革发展方案。方案的改革思路清晰,成效明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改革,走特色发展、质量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蒋笃运.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J].河南教育,2011,(1):7-8.
[2] 刘纯献.互动共赢: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7(7):15-17.
[3]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4.
[4] 安士伟.提升河南高等教育质量,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97-101.
[5] 陈建国.立足区域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2-2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