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的两个关节点
2013-04-29徐地仁
徐地仁
阅读课到底该怎么上,可能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不久前听了黄厚江老师讲授《葡萄月令》一课,很受启发。黄老师提倡“本色语文”,他强调语文教学方法的简简单单与教学效果的实实在在。以此来观照他上的这节课,应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理念。课上黄老师保持他一贯的风格,仅凭一支粉笔、一本书,领着一群学生进进出出于文本之中,读读议议品品谈谈,调和出满堂的灵气与语文气,不能不令人击节称叹。这节课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是语文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一个语文老师,要想走向课堂,他必须抓好阅读课的两个关节点。
一、出发点:以本我阅读为支撑
黄老师上《葡萄月令》,从“读”起步,先让学生起来读自己喜欢的段子,然后师生共同品评,以此引入对文本语言风格的体味。其间黄老师领着学生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助词“了”(黄老师告诉学生,文中共用了63次)切入,去感受课文淡中有味的语言风格,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具创意的阅读发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老师独到的阅读眼光与阅读识见,看到他对文本沉浸的深度。
黄老师特别重视教师的个性阅读,他说:“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事实上,许多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评价,就是没有以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他执教的《葡萄月令》一课,正是建立在对文本自主阅读的丰实基础之上。
某种程度上说,一堂阅读课的效度,其源头应该是通在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高度之上的。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角度不一而足,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则是要看老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发现。没有自己阅读识见的课,以教参上对文本既定的解读为基础,不仅易让自己的课堂架构流于众化、俗化、庸化,而且易丧失自己驾驭课堂的主动性,沦为被动转述他人阅读见解的工具而难以迸发课堂智慧与激情。只有那些以教师的本我阅读为基础的课,才能由我出发,用我之智识机巧,撞击起学生的心智趣味。于漪老师之所以强调备课中“干脆不看教学参考书,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为了保证本我在文本解读中的存在。
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想要一下子达到大师们所能达到的高度,那是不现实的,但心中持有一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自觉追求,以力求不丢失本我在文本解读中的主动性,那倒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要能执着地让这份追求融注于阅读教学的实践之中,久而久之,铸就文本解读中别样的自我,就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事实上,保持本我在文本解读中的位置,也并不是要求我们面对每一篇课文时都一定要抛开已有的方家成说,硬是去品咂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见解来。大家都清楚,老师教一篇课文,总会选择一条贯通文本的路径,而这往往最能烛见老师的阅读个性。我们观摩一些名师上示范课,很多时候看到的并不是他们对于所教文本独特深入的理解,而是他们抓握文本的新颖独到的视角。比如于漪老师教《晋祠》一课,并不是着力于用自己的阅读见识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而是巧妙地引入《中国名胜词典》中对“晋祠”的解说条目,让学生比较其与课文对晋祠描写的异同。这种切入文本的独特方法,同样能让人于耳目一新中感受到教者本我力量的存在。
只有让本我屹立于文本解读的核心位置上,支撑起教者独特的阅读架构,才能缔造出充满生机活力与智识灵性的阅读课堂。
二、磨合点:沿师生观照而变通
当然,由于教师的本我阅读所得是在课前用心沉入文本细读深味基础上而产生的,不仅打着个性化的色调,而且也常常具有一定的阅读高度,这就决定了它与学生课堂上即时阅读所能达到的理解程度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强有力的引导能力和灵活机变能力。
黄厚江老师执教《葡萄月令》,在引领学生沿着教者对助词“了”独特的理解体验方向去品味文本的语言风格时,发生了一定的困难。这虽然与异地借班授课难以在备课中备学生有关,但更多的还是与教师的个性阅读和学生的即时阅读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关,需要客观理性地对待。尽管以黄老师那样的大智大巧,最终还是引着学生大体感受到了文本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但也就仅此而已了,更进一步深入具体的品味,实在不易实现。面对这种情况,黄老师既没有执意地去对学生予以死拉硬拽,赶鸭子上架,也没有干脆把老师的理解抛给学生,而是顺其自然,让学生达到其所能达到的理解高度后,适时打住,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这节课上,接下来黄老师还带着学生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对课文内容与行文特点的把握,一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前者主要通过读短文本、压缩语言和感受文题用词“月令”的方法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文字背后的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其笔下葡萄间的关系来完成。总体看,黄老师这节课上所完成的三个学习任务,品味语言属于鉴赏评价能力层面,把握内容与思想感情则主要属于分析综合能力层面,二者之间高低差别不同,达成的难易度也不同。经过课堂上师生间的观照磨合后,黄老师掌握了学生的能力结构,于是果断地调整学习能力层级要求,从而优游裕如地引领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这当中所体现出的超凡的课堂机智,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具有本我阅读的个性认知是一个方面,如何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为基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者的个性化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文本,如果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那教者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为此,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沿着课堂动态即时把握师生间阅读心智的磨合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由此而论,在本我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预设级差有致的课堂目标,合理运用适当的教学引导方法,灵活掌控课堂的走势,让教与学的磨合落到实处,从而达成课堂实际收效的最大化、科学化。
阅读课如果能够抓好本我阅读这个出发点与师生观照这个磨合点,那么既可避免课堂建构的俗套无味,又可避免文本解读上因曲高和寡而起的沉闷死气。解决好了这两个关节点,一个语文老师就可从容闲静地走向课堂,就可水到渠成地上出黄厚江老师所认为的“使其心动,使其情生,使其智启,使其自悟”的味道“正”的语文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