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生写作教学发展性修改范式的探索

2013-04-29江跃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范式建构主体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①于是乎,“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当前对“修改”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写作课堂教学依然缺乏具体指导策略。基于此,笔者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范式建构做一番探索。

一、修改模式辩证

从写作教学的课堂实践来看,修改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修改,另一种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具体来讲,前者以传统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为代表,即教师依据自己的学识和具体的写作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批注,给出或详细、或粗略的评价和修改建议。后者指的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生自我修改和学生相互修改。这种作文批改模式主张,通过学生互批(评)互改作文、自改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

一方面,以教师为主体的修改模式针对性强,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结合当前的大班化教学现状来看,其效能偏低,而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③。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主体的修改模式,“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方向,阻碍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④

另一方面,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⑤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修改,需要他们在学习中“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⑥,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不断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实际应用,对自身的写作修改图式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确切地明白自己掌握了哪些,存在哪些不足,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⑦。如果在写作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评改,那么就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现象,即“越深入教学,教学主观性就越强,常常是批改越多,越俎代庖,对学生写作自主干预越多”⑧。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主运用现有写作修改图式的机会,使其不能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写作教学在修改环节出现断层。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模式是写作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模式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模式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施行和推广,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实际来看,仍存有值得推敲之处。

从内容上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模式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尽管教师也知道需要进行写作指导,并积极在做,但总览这些措施,大部分集中在修改步骤、修改方法和标点修改等单一方面,主要依靠一些附有“原稿”和“修改稿”的“范评”材料,⑨进行一种难以言明的教和学。以其中的修改方法为例,很多教师凭着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阅读修改法,就是让学生去读,然后凭语感加以修改;重抄修改法,就是让学生重抄原文然后发现问题加以修改;搁置修改法,则是先放一放,过后再来看。⑩这些方法能否指导学生修改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它们对学生的“悟性和语感”有着高度的依赖,其可行性令人忧虑。因此,根本问题还在于,“当前的写作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与过程指导相交融的策略性知识教学。而这恰恰是写作课‘可教的主要内容”,(十一)同时也是有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现实中这方面的开发和教学仍然鲜有涉及,因而,学生在实际的修改实践中还是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跟着“感觉”走,缺乏明确的修改依据,“东一标点西一词”式修改自然屡见不鲜。

从结构上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属于一种单一的线性结构。这种线性结构表现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师评改→学生修改”,可以想见,这种模式的评价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修改是否达成目标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评判,所以修改能够持续多久,发挥多大的功效,到达何种程度,基本取决于教师的参与度,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被大大削弱。一旦教师从这种运行模式中撤出,不再参与评改,那么学生的修改也会相应停止。这无疑是与“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目标相悖的。试问离开了教师就终止的教学活动,又如何能让学生探究、参与乃至学会学习呢?既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当形成螺旋上升的模式,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自然也应当如此。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现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模式不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需要从提高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修改的角度加以改善,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发展性修改范式,让学生在修改时能确切地明白“为什么要改”“哪里要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如何”等等,保证修改的有效性。

三、建构发展性修改范式

范式是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观念范式、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三种类型,三者相互作用,确立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十二)本文提出的发展性修改范式即着眼于此,是以学生在修改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所建构的自主、合作型的螺旋上升式修改框架。具体来说,该范式的建构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支架,引领修改方向

正如前文所述,想要让学生成为写作修改的主体,首先要确保教师从修改环节退出之后,学生的修改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不会因为缺少评价主体而终止。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参与修改评价,并且成为评价的主体。为此,在发展性修改范式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评价支架。从便于操作的角度来讲,这个支架可以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发展性评价层级参照标准,如表1:

此表由C级到A级逐级发展,简单易懂,分别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进行了规定。当然该表的制定,应当由教师提供某一个教学点,然后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具体操作可参见《中学语文》2012年第10期《以发展性评价简化写作教学的思考》)。借助此表,学生便能自主地对文章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明确文章的不足和欠缺,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不仅如此,当自我修改结束之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参照该表进行二次评价、二次修改,或者互评互改,直至修改的文章升格至最高等级。如此一来,在整个修改环节中,学生就成为了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修改也不会因为教师的撤出而停止。

(二)开发策略,落实修改方法

在发展性修改范式中,当学生成为评价修改的主体,明确“为什么要改”和“哪里要改”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怎么改”的问题。此时最重要,也最为关键的便是策略性知识的指导。有了相应的修改策略,学生才能理性而有效地进行修改,因此教师需要“卸下包袱,简化科学严谨的写作指导策略”,(十三)自主开发符合学情且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在策略的呈现上,应以步骤的形式逐次展开,切记笼而统之的概括,如在与上文的评价量表配套的修改中,笔者开发了如下的策略:

①找人物:你可以从文章中画出提及的人物,并用其他颜色的笔画出与之相关的文字。

②描人物:对划出的文字进行修改,可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绘(不必追求面面俱到,选择2-3个角度即可)。

③找事件:你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文中表述的事件,并标记出自己想要着力表现的核心事件。

④定情感:现在,你可以确定上一步选出的核心事件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还是高昂的,是欢乐的还是悲伤的等等。

⑤描景物:请根据上一步确定的情感基调进行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它们相应的情感,如低沉、高昂、欢乐、悲伤等,此时你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为了使上述策略更加明确,教师需要配以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修改的每一个步骤都十分清晰,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着策略逐步开展即可。

(三)螺旋上升,完善修改图式

发展性修改范式的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修改图式,使学生在修改中,通过自主修改和合作修改实现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所以在上述两个环节完成之后,学生还要进行互评互改,将修改对象换成别的人的文章,一方面从别人已有的修改中汲取经验,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另一方面对别人的修改进行评改,深化认识。当互评结束后,再回到自己的作文中,结合评价标准考量他人的建议和修改是否恰当,并进行讨论,兼收并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章。如有需要,仍可继续上述流程。在这种螺旋上升式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修改图式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完善,当类似情况在今后的写作或修改中再次出现时,图式便会运行,实现“自动化”修改。

(图1)

如此一来,我们就引导学生建构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性修改范式(如图1),运用这个范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就能在螺旋上升式的修改过程中,实现序列化和体系化,避免落入传统写作修改“感觉化”的窠臼,从而促使修改成为一种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

注释:

①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②杜广银,王春,李威威:《初中语文作文批改情况的调查》,《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8期。

③⑤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Z1期。

④周金淦:《初中作文自改教学法的尝试》,《理论观察》,2005年第1期。

⑥⑦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⑧刘军:《对写作评价的反思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11期。

⑨朱素瑜:《提高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构想》,《教育评论》,2002年第2期。

⑩江和平:《浅议自改作文》,《人民教育》,2000年第10期。

(十一)叶黎明,种海燕:《从“生活贫乏说”看课堂写作教学内容》,《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十二)马费成:《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十三)江跃:《以发展性评价简化写作教学的思考》,《中学语文》,201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范式建构主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