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

2013-04-29潘巧媚林冰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

潘巧媚 林冰清

摘 要:语文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形象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果在编制教科书时对教师形象删选不当,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教育无意识的偏见,有碍和谐教学活动的展开。语文教科书中教师的国别、性别和个人素质以及编写组在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中透露出的情感倾向,都会潜移默化地作用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身上。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 教师形象 教材分析

《北齐书·王昕书》中写道:“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1]自此,“为人师表”就成为中国师范院校学生和一线教师熟谙于心的一条准则,可以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教师形象最笼统的要求。到底如何为人师表?人们达成的共识是:为人教师者,要在人品和学问方面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日本学者平冢益德编写《世界教育辞典》,对教师形象做出的定义如下:“把教师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相比,一般教师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系指:①教师的社会地位;②教师的素质、能力等的总体。”[2]与抽象的“为人师表”相比,这样的阐释让我们对“教师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问题缘起

为什么需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门的探讨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是基本要素。以教书育人作为职业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是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所以正面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师形象是理想的教育活动所诉求的。

那教师形象会从哪些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呢?笔者认为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直接接触,影视媒体和文学作品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是主要途径。学生接触的教师各有风格,影视媒体和文学作品更是琳琅满目,不能同一而论,所以本文以语文教科书作为切入点,管中窥豹。

语文教科书作为指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科目最重要的载体。虽然教育专家们一直强调,教科书只是一种范例,但在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心目中,教科书仍是作为一种权威的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是目前我国使用范围较广的教科书之一,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经2002年初审通过后便沿用至今,所以它影响的学生群体相对较广。

为什么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仍未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对外界施加的事物处于遵从状态。正如,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理论中所显示的,他们大致处于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他们对教师正面或者负面的看法不仅来自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身边教师的了解,还来自流行书籍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当然也来自学校必学的教材——语文教科书。美国著名教材专家Marilyn J.Chambliss(1988)估计,“教材决定了全国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75一90%”[3]。

教师作为初中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如果其在教科书中的形象存在一些或隐或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未经发现,得不到重视和纠正,将给一代代的学子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它们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无意识的偏见,有碍和谐教学活动的展开。

故本文选取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实验初中语文教科书。试图通过数据统计,从国别、性别和素质三方面对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选文中的教师做直观分析,来展现教科书中的各类教师形象。并且通过编者在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透露出的情感倾向,来研究编者眼中的合理教师形象。

二、教师形象分析

人教版初中全六册教材,共有课文169篇,出现涉及教师形象的文章共12篇(《简·爱》不属于课文,而是名著导读的部分)。教师题材选文所占比例接近1:13,是占比重最大的职业类型。

(一)教师国别和教师素质

表格2的统计结果显示,13篇课文中有5篇是讲述国外的教师。分别是:教学水平和敬业程度都一般,但是在离岗时却展现了崇高爱国情怀的国文教师——韩麦尔先生;博学多识、热情洋溢,并且作为大作家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教师——福楼拜先生;能打破民族偏见,有教无类,专业知识渊博,和蔼耐心的医学教师——藤野先生;既有爱心,又有策略的特殊教育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自尊自爱,勇敢表达自己追求的家庭教师——简·爱。课文都是从多种角度来描写这些教师的,所以他们的形象不仅正面,而且具有多面性,可以算是文学创作中的“圆形人物”[4]。与外籍教师相比,国内教师的塑造上就呆板得多。

在对教师形象进行分析时,有研究者认为,课文中涉及的教师形象大多仅仅关注教学行为。教师是一个职业,在职业之外有其个性、日常生活等职业外的生活。但凡教科书涉及教师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总是与教学行为有关,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教师形象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就是干一切和教学有关事情的人,他们别的什么也不干。教师形象被固化在教学之上,而不是把教师也看作一个普通的职业。呆板的教师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被不断的固化、僵化和窄化。将教学行为与教师身份紧密捆绑的叙事模式本来就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而语文课本却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复制和强化这样的思维枷锁。[5]

这个研究结论,用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内教师身上尚算比较准确,但是显然13篇选文中的外籍教师并不属于此列。韩麦尔先生平时对教学的漫不经心,从他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他喜欢钓鱼,有时便随便应付上课;为了让学生帮忙浇花,便让他们放下功课……文中的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个呆板的“教书机器”,虽然关于他的生活描述也是只言片语,但是这一形象却是有血有肉的。这是一个平时平凡、倦怠,但在关键时刻被激起职业激情和尊严的国文教师。福楼拜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激情的作家,是教师身份下更加真实的一面。文中不写他怎么启蒙别人,而是写他的房子,写他待客,同样将一个口才绝佳、文化深厚的教师形象侧面烘托出来。而医学教师藤野先生对鲁迅来说,绝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那是异国他乡难寻的温暖关怀。安妮·莎莉文则是海伦·凯勒生命的导师,带给海伦的不仅是文化,更是脱胎换骨的新生。最后,在名著导读中节选的平凡家庭教师简·爱对不平凡爱情的追求和关于平等自尊的一番言论,更是打破了教师庄严肃穆、满口圣贤书的固有模式。

两相比较,选文中国内教师形象确实很单薄,只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在室内热爱伏案研究,在室外极具革命激情的兼济天下的读书人形象,其他的教师或严肃古板,或温和可亲,形象复杂性不够,难以突破人物形象塑造的窠臼。九上课文《心声》中出现了国内教师中着墨最多的人——程老师,但是这样强硬、不太注重教学方法,幸能知错就改的女教师,对教育水平不算太差的地区来说,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只会加大学生的批判范围。

所以,根据表格2所显示的统计结果,涉及国内教师的选文应参考国外教师选文中的教师形象。如果继续让呆板的国内教师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反复出现,并且被不断地固化、僵化和窄化,不仅会让学生轻视国内的教育,消极反抗,而且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大部分教师十分不公平,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性别

根据表格2的统计结果分析,还有一个存在的问题:从性别角度分析,男性主宰的倾向比较明显,仅从教科书塑造的男女教师的数量比例来看,男教师大体上是女教师的3倍。

已有众多研究者关注教科书中的男女比例,欧洲国家在20世纪后期就出现一种普遍得到认同的观点:教师是不需要特别强的劳动、长期持续固定、安定感大的职业,根据与孩子们直接接触的职业特点,加上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需求提高,所以在教师的构成中女教师占很大的比例。这一现实对社会的评价也有影响:教师是女子的职业的看法变强。美国初等学校教师中女教师占83.2%(1973年),英、法、联邦德国各达到77.1%(1976年)、67.5%(1975年)、63.2%(1975年)。[6]

国内有研究者表示:课文中的男性形象在数量上压倒了女性形象,但是在其行为模式上,大部分仍然是女性化的笔调。如果将这里的男性角色的名字改掉,把“他”变成“她”,基本上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7]这一观点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认同,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对教师进行了女性化角色的设定,甚至在描写男性教师时也难以逃脱这一模式。

那在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是否也能体现类似的研究结论呢?分析表明,如果将这一研究结果用来定义初中生接触的人教版初中六册课文中的教师形象,那显然并不具有针对性和严谨性。诚然,如我们所了解,古代先贤——孔子;清末儒生——寿镜吾;爱国者——韩麦尔先生;学者和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激情四射的作家——福楼拜;走南闯北的信客——校长;医科教师——藤野先生;古板,迂腐的酸儒——老秀才。不管其形象是圆型还是扁型,男教师便是男教师,这样的由于性别不同所带来的感触与类似安妮·莎莉文的女教师是绝不相同的。所以,我们不能鲁莽判断教科书中的男性教师已经被放弃了男性因子,并且靠近女性化。

但是,女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的压倒性存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教科书的选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不能抛弃生活。学生在教科书的熏染下,对男性教师产生崇敬之心,但是现实学习生活中却少有男老师,会造成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充分个性化和社会化,并且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材要体现现代意识。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认为,为了提高教材的教育效果,应该在选编教材中对女性教师形象加以公正处理,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并且具有现实代表性的教师形象。

结合教师国别和教师素质的考量,需要在教师形象丰厚和充实的基础上,考虑男女比例的均衡。让选文中的一部分教师从讲坛上走下来,实现学生渴望接触教师真实生活的期待,也为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编写者眼中的理想教师形象

教科书作为最终的课程实施媒介,不仅体现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学科知识,而且也传递着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语文教科书则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凝聚,所以语文教科书中所组织和呈现的教师形象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教科书编写组在选择文本和编制习题时所透露的情感倾向也是一定国家意志的体现。

业余休闲和大众文化,因为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投射,所以更贴近他们的灵魂。而近年被中学生广泛关注的流行文学、影视作品,比如近年大热的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印度电影《三宝大闹好莱坞》、泰国电影《初恋那件小事》等等,不论国界、不论年龄、不分性别,老师普遍以古板、剽悍的形象出现,是学生厌恶的权威。而且,流行影视以夸张博取笑点,受众正是追求刺激、渴望宣泄的青少年。初中学生叛逆、厌学的年龄特点,再加上这些外部催化,会集体无意识地陷入流行影视营造的虚构世界,不加以正确引导会自然而然对学校中的教师产生偏见。所以,如果教科书中的教师仍是以夸张的形象出现的话,会加剧学生对教师的隔阂和抵触。

表格2的统计结果显示,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15个教师中,有12个积极的正面形象。可见教材编写者在收录选文时,是做了认真考虑的。而且12个形象优秀的教师也是各有特色,如劝说型的孔夫子;行动派的闻一多先生;课后沟通型的藤野先生;灵活策略型的安妮·莎莉文等等。为避免学生走马观花、不假思索,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九上选文《心声》里面的程老师显然不是编者赞同的教师形象,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就折射了编者的情感倾向。

表格3——从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看编者眼中的理想教师形象

课文篇目 课前导言 相关习题

《论语》十则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不乏快乐。 无相关习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最后一课》 无相关导言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无相关导言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绝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到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信客》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藤野先生》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像我们讲诉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再塑生命》 ……让她的生命出现转机,引领她走向光明的人,就是这位为她“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心声》 《万卡》的故事,勾起李京京对往事深深的怀念。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可是老师却说他“嗓音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在公开课上,京京还是抑制不住地举起了手……

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蒲柳人家》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简·爱》 无相关导言 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一)导言分析

选文《心声》,描述的是一个把教学当作个人秀的女教师,她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期待,将学生当成自己的牵线木偶,却最终在学生的真实情感表达中被触动。这位“程老师”便是三位负面形象的教师之一。她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理念,她没有将学生看成独立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她本末倒置了。

《心声》课前导言中采用了“可是”“却”“拒绝”“抑制不住”等带有明显负面感情偏向的词语,将学生引入编写者预设的批判情境中。《藤野先生》课前导言,采用“恩师”“怀念”“无私”“真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等褒义词,三言两语便能唤起学生的崇敬之心。

将《心声》中“程老师”这样的教师形象引入教材,编者的意图是打破学生遵从权威的阶段心理特点所造成的盲目依从的学习现象。引起学生对当下可能存在的消极教育现象的关注和批判,打破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

以此来反观编者眼中合理的教师形象,应该是藤野先生和安妮·莎莉文那样的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的教师。真正理想的教师就如藤野先生和莎莉文老师这样并不十全十美。藤野先生生活不拘小节,所以从教师仪态方面来看不合格,影响教师魅力的散发。从学生对藤野先生透题的质疑,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也并不特别和谐。莎莉文老师对待海伦的无礼,也会采用一些类似过分惩罚的措施,并不是一直和颜悦色。他们没有笼罩着无懈可击的光辉,不是从不犯错的圣人,但并不影响他们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

(二)课后习题

如表格1和3所示,凡教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课后习题便会设计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和思考。如《最后一课》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便是韩麦尔先生,课后习题要求结合细节描写来理解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课时的反常,以及这些语言、动作背后蕴含着的热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藤野先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对鲁迅先生笔下的三位老师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此这般的习题设计是引发学生对教师形象进行思考的很好途径。结合习题设置,语文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们就能很快脱离文本,联系自己接触过的教师,从而不断重塑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所以,结合课后习题,不难发现编写者对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

但编写者在编制习题时,仍有一些保守的倾向。着重对正面教师形象的分析,而对负面教师形象的分析则是点到为止,甚至不提。对正面教师形象的分析往往聚焦于爱国情怀,学识人品,教学方法等高尚角度,而不愿触及教师的生活。其实教师也是鲜活的生命体,有他们的生活品质、爱好喜恶、缺点优点。比如,《最后一课》的课后习题如果让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生活进行分析的话,他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其实教师并不是他们想的只懂教书,原来也如自己一般有点贪玩,还喜欢小花小草。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对学生思想感情起到熏陶作用,感染作用,所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真实生活,去理解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是语文教材的任务之一。也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所欠缺的。

四、反思和展望

1.国内教师形象的理性设置

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显示:本套教材在将文学作品中的国外教师选入时比较成功,充分体现了这些教师身上理想化的素质还有贴近生活的现实性。但对国内教师形象的塑造就过于僵化和窄化了,所以在将国内教师选入教材时也应注意不仅要让学生们看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学识和威严,还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一面。

2.课后习题的优化设计

分析显示本套教科书在课后习题设计过于保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情趣以及职业困境等等方面,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

3.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结合

《世界教育辞典》将教师理想的素质归纳如下:①对孩子具有深厚的爱;②具有广博的知识;⑧通晓教学方法;④过着健全的市民生活,可以成为孩子们的道德楷模;⑤具有发挥儿童才能的坚强意志。[8]

但真实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科书编写者在将教师形象选入教科书时要注意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结合。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课本中优秀教师身上折射出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使学生产生崇敬之心,从而对学习产生好感。并且还能在日常教学中,成为督促一线教师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向模范教师靠拢的推动力。

4.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在将教师形象选入教课书时,应该考虑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它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意义的。特别是将负面教师形象选入教科书,如果背离了现实的土壤,会加大学生对教师群体的误解。比如《心声》里面的程老师,就不太具有普遍性。

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时经历了千挑万选,试图寻找最有利于学生的文本。但是百密一疏,有些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合理教师形象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展开。

注释:

[1]李百药:《北齐书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6页。

[2][6][8]平冢益德主编:《世界教育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218页。

[3]Chambliss,MarilynJ: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yuring Childrens Mind,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年版。

[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史晓荣:《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潘巧媚,林冰清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062)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特点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
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回归教材,做好教材分析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