媸妍愁怨尽在一颦一蹙间
2013-04-29陈娇
摘 要:“眉”作为审美意象在文学发展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内蕴。宋代特色的社会文化是周邦彦将“眉”植入其词的主要渊薮。清真词所状之“眉”多与女性有关。状“眉”体现出了清真词的两项审美观照:摹态与寄愁。
关键词:眉 意象 清真词 审美观照
只有当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情感,客观的物象才能成为“意象”。而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显然经过了审美主体内化,进而成为了一个美学范畴。意象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架起的一座心灵的桥梁,经由此并且只有经由此,双方才能实现情感的沟通。
一、“眉”意象的文学内蕴
“眉”作为一种人的身体形象,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最终沉淀成了一种意象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意蕴。从词源学上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眉”的解释为:“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1]可见,“眉”字一开始是作为人的眉的模拟形象而产生的。而“眉”作为一种审美意象首见于《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此处之“眉”即是人的身体形象“眉毛”。而“蛾眉”则是指像蚕蛾的触角一样细长微曲的眉毛。后来“蛾”也成了“眉”之替代词。后来“眉”这一身体意象因其所具备的突出的美感特征越来越被审美主体接受,并且衍生出了“眉”指容貌秀美或指代佳人美女这一层文化意蕴,甚至历代美女之所以被不同的审美主体认同都与她们的眉不无关系。有“皱眉捧腹”而更增其美的西施,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杨贵妃,更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黛玉。又因眉之于女人的重要性,因此佳人们各尽其能为眉设计出了各式的妆容。因此,“眉”有了又一层的文化含意——眉妆。大体有“蛾眉”“长眉”“柳眉”“月眉”“桂月眉”“八字眉”“远山眉”等。而每一种眉妆样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时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比如盛唐时期,因世风的开放,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以及对外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使得女性更青睐于描画类似男儿眉形的“阔眉”。我国古代眉妆的盛行以至于用以画眉的工具“黛”也成了“眉”的又一替代词。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这样解释“黛”:“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此外,“眉”还借以描述像梅花、桃花、柳等柔美的事物,比如张炎的词《疏影》中对梅的描写“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抢孤洁”。又如晏殊词《木兰花》中对柳的描写“旋开杨柳绿蛾眉,暗拆海棠红粉面”。可见,“眉”这一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蕴,这些文化内蕴又扩大了“眉”作为审美意象的外。
二、清真词中“眉”意象概说以及状“眉”之原因探究
根据孙虹《清真集校注》收录的185首词来看,用了与眉有关的意象的词就有20首之多。其中直接以“眉”入词的就有9首。除了“蛾眉”“长眉”“黛眉”,还用了“双蛾”“眉黛”“浅黛”“石黛”“愁黛”来指代眉,甚至还用了“春山”来指代眉。此外还有4首词用了“浅颦”“长颦”“孤颦”等词来表示皱眉。而所有这些用了“眉”意象的词,除了一首《蝶恋花·小阁阴阴人寄后》(柳)“小叶尖新,未放双眉秀”[3]描绘的是柳,以及一首《绕佛阁·暗坐四敛》指的是词人自己的双眉外,其余全是指美女之眉,美眉之女或女子之颦蹙,词人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可见一斑。毋须讳言,周词近半数的都是表示绵绵情思的爱情词。有“说梦双蛾微敛”(《凤来朝》)的活泼灵动的娇妍,也有“浅颦轻笑百般宜”(《玉楼春》)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侍儿,更有“记愁横浅黛”(《忆旧游》)的带着淡淡悠愁的佳人。在周邦彦眼里,女性不仅不是红颜祸水,他反而对歌儿舞女们报以同情,付以真情,相聚时与她们把酒言欢,笙歌燕舞,分别后双方彼此思念,魂牵梦萦。
历来对清真词的评价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如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4]中所说的“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一如当代学人钟夏在《论周邦彦词的寄托》[5]一文中所说的“溧水之思,真定之恋,若为心系魏阙,则正合漂流心境,暮年景观”。(其用力之处在于使美成所有的羁旅之思和绵密情思,都披上了政治理想与仕宦沉浮的外衣,以张显美成词的节操。)这两种观点,表面上看来各执一端,互为否定。但就其本质而言,都有着相同的审美取向,不外乎从儒家文道观出发对清真词作道德上的批驳或肯定。
首先从词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来看,它通过要眇宜修的长短句形式,与柔软的燕乐互为表里,从而表达一种绵密的情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人面对艺术上已登峰造极的唐诗,不得不另辟蹊径,方才找到“宋词”这一与“唐诗”鼎足而立的“一代之文学”。因而不效仿诗言志,而独以词传情的“本色当行”的清真词不宜以儒家的文道观与审美观作为衡量的尺度。再者,好交友,好玩乐,混迹于青楼楚馆并非周邦彦一人的专属爱好,而是有宋一代文人出入舞榭歌台,应歌制词的社会风气和士林风气使然。正如柳永所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因此他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转而选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也正是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论·重印后记》中将词视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的缘故。就美学风格来看,相比盛唐时刚健的骨气,宋代文人墨客哪怕在潇洒之余也增加了一份幽咽的哀愁。这也正是以歌儿舞女为中介,以燕歌乐舞为内涵的奢靡之风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因此,随着文人审美趣味的改变,闺房密阁、烟花柳巷因为能带给文人墨客细腻、浓郁的观能感受而巨大地刺激了文人审美神经的愉悦,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女性自然就成了一再被描摹的对象,爱情词成了抒发幽微细密感情的不二选择。就连王国维先生对后主的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处,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7]也间接地说明了深闺与女人对词人的重要性。因而周美成和大多数宋代词人一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以词为工具,以女人为对象,进而抒发柔情万种的儿女情愫,不同之处仅在于周美成在这方面功力最深,因此成就也最高,符合王国维先生对他的评价,“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不失为第一流之作”。[8]
三、“眉”在清真词中的两项主要审美观照:摹态与寄愁
之前,已论及在清真词中审美意象“眉”主要与女性有关,而清真词对女性眉的描写主要突出两项审美观照:一是通过状“眉”来刻画女性审美形象,即以眉摹态;二是通过状“眉”来彰显女性审美形象的愁思,即以眉寄愁。以下分别一一论述:
(一)眉心一点,妍媸毕现
说清真词“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仅仅通过状“眉”所表现出的千姿百态、情丝万种的女性形象就足以证实其评甚肯。可谓眉心一点,妍媸毕现。《渔家傲·几日轻阴寒恻恻》刻画了一个劝酒歌舞,为满腹羁思的游子带来一丝安慰的侍儿形象。《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描写的也是一位善解歌舞的侍儿形象,却因她的“频频顾眄”以及一曲《阳关》使其在善解风情外平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凤来朝·逗晓看娇面》中的“说梦双蛾微敛”使一个恰逢天公作美,能与有情人相伴一夕而在睡意朦胧中说梦话时眉如小蛾般微微蜷曲的娇嗔活泼的佳人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如此,透过“微敛”的“双蛾”我们可以对主人公的心绪作出万千的猜想,达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更饱含了无尽的蕴味。《品令》“夜阑人静,月痕寄,梅梢疏影。帘外曲角栏干近,旧携手处,花雾寒成阵。应是不禁愁与恨,纵相逢难问,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肠断香消尽。”“夜阑人静之时”,虽有“曲角栏杆”却不敢独凭的女子,既有独处的愁思,又有“后期无定”的恨,而这一切都归因于“黛眉总把春衫印”,既对一夕留情造成的相思难奈后悔不已,又对相会时的美好欢愉念念不忘,更对造成“后期无定”的心上人暗含责备。主人公内心的思绪万千,矛盾重重,欲语还休皆清晰可见。这与《庆春宫》中所说的“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在传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黛眉总把春衫印”的含蓄蕴藉又非前者可企及。词人在此通过“眉”来探索女性心灵及内在情感,本身就存在着对人生的审美化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女子内心复杂情感的揭露探索女性生存境遇中的困顿和焦虑。
(二)眉宇一蹙,愁无数
从清真词中大量借“眉”托“愁”的词句,比如“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一落索》);“两点春山满镜愁”(《南乡子》);“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绮寮怨》)等,我们不难看出,在周邦彦这里,“眉”已经蕴藉有了愁思的审美情感特征,而这种愁思几乎被无一例外地投射给了生性多情的女子,使其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给人哀咽的审美感受。
清真词中女性的愁思俯仰即是,一触即发,不可收拾。通过一弯浅黛便可获息万千。所谓一颦一蹙愁无数。同样是通过“眉”来表达愁意却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是通过动作来完成,有的是凭借颜色的增减来实现。《望江南·歌席上》中的“无个事,因甚敛双蛾”是通过蛾眉的收敛来表现愁思。而《愁蕊香·乳鸭池塘水暖》中“曲里长眉翠浅”则是通过眉色的浓淡来泄愁——愁意袭来,惹得眉色也为之减淡。哪怕同样是动作,也因敛眉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愁怨。因此,如果说《玉楼春·玉奁收起新妆了》中的“浅颦轻笑,未肯等闲分付”还是淡淡的闲愁,那么《意难忘·衣染莺黄》中的“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则因眉毛的久久紧锁使得愁意倍增,甚至稍露怨恨。此外,同样是通过眉表现愁,却因与眉搭配使用的其它意象的不同而愁也各异。比如《望江南·歌席上》“歌席上,无赖是横波”“无个事,因甚敛双蛾”,将“横波”与“双蛾”搭配起来使用,表现的是含情脉脉的女子淡淡的闲愁。而《忆旧游·记愁横浅黛》中“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则是将“眉”与“秋宵”搭配起来,于愁之外更见几分悲戚。
在周词众多状“眉”托愁的词句之中,笔者认为《南乡子·晨色动妆楼》中的“两点春山满镜愁”,最能引起审美共鸣,此处全词引用以作赏析: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挽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此词中“春山”即是指“眉”或因颦蹙使得蛾眉堆起如小山。而之所以是春山,概因情侣多在风光烂漫的春季相聚,别后仍怀念逝去的无限春光。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副清冷的画面:天亮了,短残的蜡烛仍一闪一闪荧荧发光,屋外飕飕的寒风无休止地刮着,池面的冰块心无所想地顺水而流。正是这样一副清冷的画面方能衬托主人公凄凉的心境。那是什么使得主人公“早起怯梳头,欲挽云鬟又却休”呢?是愁,是满腹的愁,而这“满腹的愁”仅需“两点看山”就表露无遗,于小象中见大愁更显愁之壮阔。而此时我们已很难辨清什么是春山,什么是眉,物与物皆化为乌有,有的只是愁,无穷无尽,亘古连绵的愁。这正符合中国传统的“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
注释: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2]王守谦,金秀珍著:《诗经评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3][宋]周邦彦著,李保民导读:《周邦彦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4][清]刘熙载著:《刘熙载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5]钟夏:《论周邦彦词的寄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注:下文所引周词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6]转引自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7][8]王国维著:《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1页,第57页。
参考文献:
[1][宋]周邦彦著,孙虹校注.清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周邦彦著,李保民导读.周邦彦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沈松勤著.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国维著.人间词话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7]王德明.眉是心灵的窗户——唐宋词中的眉及其传情功能[J].中国韵文学刊,2006,(6):38-4.
[8]孙林生.诗歌状“眉”刻划人物形象漫谈[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08-112.
(陈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